圖書信息
譯 名 神聖的飢餓-作為文化系統的食人俗
原 名 Divine Hunger: Cannibalism as a Cultural System
作 者 (美國)P.R.桑迪
譯 者鄭元者
出版時間 2004
國 家 中國
類 別 人文社科-文化
版 本 掃描版
語 言 簡體中文
頁 碼 360頁
ISBN 9787801097019
內容介紹
作者從利科爾、弗洛伊德、黑格爾和榮格的著作以及象徵人類學著作中吸收了一些觀點並加以綜合,認為禮儀式食人俗根據人對生命力和死亡的理解,表達了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本體論結構,並運用這種理解來控制那種被認為是社會再生產所必需的生命力。食人俗在某一文化中存在與否,源於人對生命和死亡的基本態度,並與物質世界的實在性結合在一起。本書不僅在食人俗以及由食人現象所決定的一般人類問題的理解上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而且在通常的人類學分析上也提出了一些相當中肯的理論觀點。
作者簡介
佩吉·里夫斯·桑迪:美國當代人類學家。1937年生於美國長島西部。1960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1966年獲匹茲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69-1972年任卡內基-梅隆大學人類學與城市事務系助理教授,1972年至今,先後任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副教授、教授。1981年以來幾乎每年都對蘇門答臘島的米南卡保人(Minangkabau)作田野調查。主要著作有《女性權力與男性統治:關於性別不平等的起源》(1981)、《神聖的飢餓:作為文化系統的食人俗》(1986)、《美國大學生聯誼會內的輪姦:校園裡的性行為、兄弟關係和特權》(1990)。
目錄
藝術人類學與知識重構(代總序) 鄭元者
鳴 謝
前 言
第一部分 緒論
第一章 跨文化上的食人俗
食人行為在跨文化上的複雜性
伊萊·薩根的精神起因假說
麥可·哈內爾與馬文·哈里斯的唯物主義方法
薩林斯的文化論對哈里斯與哈內爾的反駁
宇宙論範疇和社會範疇的物質生產與再生產
結語
第二章 分析框架
對食人俗、儀式和生態壓力之間的關係的一些評論
食人俗與人種本體論分析
食人俗象徵的辯證結構
食人行為在神話中的特許與轉換
欲望、同一化和情感矛盾心理在食人行為中的作用
食人行為特許中的轉換
結語
第二部分 導致食人意識的象徵
第三章 身體的秘密:胡亞人和吉米人的陪葬性食人俗
胡亞人的食人俗:作為社會原型的身體
胡亞人食人俗中的母性象徵
原始母親與代替人肉的豬:吉米人的陪葬性食人俗
結語:胡亞人、吉米人與梅爾帕人的比較
第四章 原初性的陰陽人:比明-庫斯庫斯明人的食人俗
比明-庫斯庫斯明人本體論的原初象徵
比明-庫斯庫斯明人本體論中的性別對立與社會學
自然自我與社會自我的情意叢:大露兜樹儀式
結語
第五章 食人妖怪與動物朋友
溫迪戈妖怪
韋楚戈食 人者形象
夸扣特爾人的食人妖怪
結語
第三部分 食人行為在神話中的特許與轉換
第六章 靈魂的欲望面面觀:17世紀易洛魁人的酷刑和食人俗
欲望的移置作用與食人俗的投射
易洛魁人的創世神話:作為欲望聚焦的範例
夢境和假面儀式中的欲望聚焦
酷刑儀式的顯意
酷刑儀式中的欲望焦點
結語:酷刑的隱意與食人俗
第七章 生的女人與熟的男人:19世紀斐濟人的食人俗
食人俗與文化的起源
斐濟人的戲劇性創世事件與惡的象徵
混亂、秩序與斐濟人的戀母情結劇
食人行為中的基本本能的疏導
結語:控制神話和食人行為中的欲望
第八章 珍貴的神鷹仙人果:阿茲特克人的人祭
珍貴的神鷹仙人果的意義
阿茲特克人對原始混沌的看法
宇宙的焦慮與政治上的不穩定
原始母親與生殖器期的兒子:烏洛伯洛斯實體的原型
羽蛇神:從混沌到犯罪
結語
第九章 食人行為的轉換和終結
結語
第十章 結束語:其他象徵和儀式形態
變化女神:漸進性綜合的象徵
社會親密關係形成的兩種模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