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神經內鏡通常分為硬性內鏡和軟性內鏡兩種類型。
硬性內鏡:外徑在2~8mm之間,焦距短,視野寬,具有良好的照明和圖像質量;內可有多個通道,用於照明、沖洗吸引、工作等;物鏡可有不同的視角,0°、30°、60°、70°、120°等。
軟性內鏡:頭端直徑約2~4mm,非常靈活,術者通過控制鏡頭方向,可在腦室或腦池內移動,進行觀察和操作。
適應證
1.腦積水
梗阻性腦積水、一些交通性腦積水、複雜性腦積水等都可進行內鏡下第三腦室底造瘺術,療效好,不需放置和更換分流管。對於兒童腦積水和分流術失敗的腦積水,都有較好療效。
2.顱內蛛網膜囊腫
外側裂蛛網膜囊腫、枕大池囊腫、鞍上囊腫等,其中鞍上囊腫常被誤診為腦積水,進行分流術治療,術後囊腫繼續增大,病情加重。我們採用顱骨鑽孔內鏡下囊腫-腦池造瘺術,在內鏡下打開囊腫髒層,術後囊腫逐漸縮小。多數蛛網膜囊腫都逐漸長大,壓迫腦組織,甚至堵塞腦脊液循環通路,一旦發現,應仔細評估,一旦有症狀或影響腦組織發育,應儘早手術。
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和舌咽神經痛
通過顱骨鑽孔在內鏡下進行神經血管減壓,術中可從不同角度觀察神經和責任血管,將二者分離,從而達到充分徹底減壓目的。
3.腦內血腫和腦室出血
一些腦內血腫,尤其高血壓腦出血,可利用工作通道,在內鏡下清除血腫。腦室出血也可採用同樣方法,或採用腦室鏡手術治療。
4.顱內寄生蟲病
腦室囊蟲病常引起腦積水,可在內鏡下摘除腦室內囊蟲,打通腦脊液循環通路。
顱底腫瘤和炎性病變
(1)垂體腺瘤垂體瘤為常見良性腫瘤,絕大多數垂體瘤都可採用內鏡下經鼻手術切除,比顯微手術全切率高,創傷更小,患者術後痛苦小。
(2)斜坡脊索瘤顱底中線區發生的良性腫瘤,位於硬膜外,侵襲骨質,難以根治。開顱手術複雜,創傷大,風險高。採用經鼻內鏡手術切除腫瘤,顯露範圍廣,創傷小,療效好。
(3)拉克氏囊腫為胚胎殘餘組織形成的先天性腫瘤,起自垂體前葉與後葉之間,逐漸長大,引起頭痛等症狀。採用內鏡經鼻手術可顯露病變全貌,利於全切病變。
(4)岩尖膽固醇肉芽腫為炎性病變,逐漸增大,可壓迫顱神經引起症狀,可行經鼻內鏡手術,切開病變進行引流。
(5)其他顱底腫瘤一些腦膜瘤、顱咽管瘤等可採用經鼻內鏡手術治療,但技術在不斷完善和發展。
(6)腦脊液鼻漏
多繼發於外傷和手術,也有自發性的。患者出現鼻腔流液,低頭時增多,可伴嗅覺喪失或視力下降。採用內鏡經鼻手術利於準確找到漏口,成功修補,避免顱內感染。
視神經損傷和惡性甲亢突眼
視神經損傷多見於顱腦外傷,顱底骨折伴視神經管骨折,患者出現一側或雙側失明,需儘早手術減壓。採用內鏡經鼻手術,對視神經充分減壓,挽救視力。惡性甲亢突眼引起眶內壓升高,視神經受壓,若不得到有效治療,有些患者可失明,而採用內鏡經鼻眼眶減壓術,可緩解突眼,使眶內壓降低。
(7)腦腫瘤和腦室腫瘤
較小的腦腫瘤和腦室腫瘤,可採用小骨瓣開顱經工作通道或鎖孔手術,切除腫瘤。或在內鏡下離斷腫瘤供血,在顯微鏡下切除腫瘤,創傷小,療效好。
腦出血、腦室血腫和慢性硬膜下血腫
同傳統手術相比,經顱骨鑽孔或小骨瓣開顱,在內鏡下清除血腫,創傷小,療效好,併發症少。
(8)脊柱脊髓疾病
採用椎間孔鏡和後路鏡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某些硬膜下髓外腫瘤和脊髓栓系綜合症等。
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的發展和微創外科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疾病都可採用神經內鏡手術治療,越來越多的患者也將從微創的神經內鏡手術中受益。
註:以上所述疾病的治療均需結合臨床和醫生的技術與經驗,根據具體病情,選擇個體化治療方案。
禁忌證
神經內鏡手術需全身麻醉下進行,因此與全麻手術的禁忌症基本一致。
操作流程
(一)術前準備
1.環境清潔、安靜,提前開啟潔淨空調系統,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
2.神經內鏡成套設備的準備:①準備不同視角(0°、30°、45°、70°等)的硬性內鏡;②檢查監視器、攝像系統、影像記錄設備之間連線是否牢固;③檢查監視器、攝像機、光源、影像記錄設備等是否能正常工作;④將儀器設備移至手術床旁,並擺放在患者頭端兩側備用。
3.準備神經內鏡固定架、蛇形自動牽開器等。
4.準備神經內鏡輔助器械包括電凝鉗、電凝剪、顯微剪、抓鉗、球囊導管、單極電凝線、雙極電凝線、穿刺鏡鞘和灌注管等。
5.人員準備手術人員衣帽穿戴整齊後進行外科洗手,穿上無菌隔離衣,戴無菌手套等。
(二)術中操作流程
1.檢查各儀器電源插頭以及儀器之間是否連線完好。
2.開啟無菌設備附屬檔案及輔助器械,洗手護士妥善固定無菌神經內鏡攝像頭數據線、導光束、吸引管和電凝線。
3.洗手護士將儀器端遞給巡迴護士,插入設備對應插口。
4.依次打開監視器、攝像機、光源等電源開關,調節好亮度備用。
5.連線單、雙極電凝線,先檢查負極板是否正確貼上好,連線電凝線,再打開雙極電凝和電刀電源開關。根據需要調節好輸出功率備用。
6.鏡下操作。
7.手術結束後,將光源亮度、電凝的功率調到最小,然後依次關閉光源、攝像主機、監視器、電刀、電凝等儀器的電源開關。
8.拔出攝像頭數據線、導光束、電凝線等附屬檔案。
9.清潔、整理儀器設備。
10.按規範要求處理內鏡、攝像頭數據線、導光束、顯微剪、抓鉗、電凝鉗、雙極電凝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