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點
伯靈翁廟
伯靈仙翁廟,也稱“窯神廟”,位鎮區老街中心。據史料記載,始建於宋代,據現存碑文記載,重建於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鈞瓷文化的象徵性建築,是神後“鈞都”、“瓷鎮”的重要標誌。廟內主要建築物有窯神廟、花戲樓、道房、東西日月廳,正門為花戲樓,窯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為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因其隨師鬼谷子學藝,曾燒過炭,既是燒
神後鎮伯靈翁廟
炭的祖師也是瓷業的窯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歷史上的舜帝,據史載,舜曾“陶河於濱”,被窯民們奉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聖母”,相傳是一位躍火祭鈞的民間女子。
廟門外設計的一個抱庭,石獅、石柱、石雕古樸、莊重,引人入勝,這在省內眾多古建築中是少見的。花戲樓是伯靈翁廟的主體兩用建築(即山門和戲樓合用),兼出、入、演戲為一體,設計精巧,雕工細緻,古樸、莊重、美觀、大方,整個戲樓採用木結構為主的歇山,九脊飛檐,樓閣式建築,龍飛斗拱,層層疊裝,陰陽浮雕,盤龍翔鳳,獅象競爭,玲瓏透剔,古樸端莊,精緻文雅,構成線條明朗,稜角優美,五彩繽紛的精美圖案,戲樓內雕樑畫棟,粉壁彩屏,以盤龍透雕為中心的井圖案,其造型設計,線條構描,別具風格,極盡精工,全樓都是彩釉琉璃瓦蓋頂,在陽光下金光閃耀。樓脊中心立一麒麟,背馭鈞瓷寶瓶,栩栩如生,一派祥瑞之氣,由當地瓷業行幫會供養一個“一把泥”梆子戲(現禹州市豫劇團前身),長年在“花戲樓”演出。
古代與伯靈翁廟緊鄰的關帝廟(現為一體,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邊與伯靈翁廟並排也有一座同樣的“花戲樓”,為東戲樓。北面與窯神廟緊挨,是一座鐘鼓樓和木牌樓,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設計為單間二柱單樓式,這樣的純木結構建築能完整保存數百年,它對研究古代木結構建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老街
神後老街俗稱“七里長街”,老街的故址是在肖河兩岸的五個古老村莊(二道街、高老莊、朱園溝、茶葉溝、老窯坡),唐宋以來隨著陶瓷業的興盛,許多富商大賈在此置田、建宅、經商,使五個村莊逐漸連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神後鎮,老街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構成,從東到西有東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紅石橋街、關爺廟街等街道,全長3.5公里,狀如一隻巨大的蠍子。老街是隨著神後瓷業的發展形成的,特點是狹窄,街面店鋪高低不一,路面用青石板鋪就,道路兩側店鋪林立,古民居依地勢而建,炮樓、古民居、廟宇鱗次櫛比。老街兩邊還有許多胡同,都是交通便道,如“霍家胡同”、“雞蛋胡同”、“文家拐”等。老街到處滲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也是神後經濟自古繁榮的見證。
古寨牆
神後古寨是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實的寨牆,有的高達3丈有餘,厚2尺多,固如城牆,寨四周和寨牆上建有炮樓,主要作用是軍事防禦和抵抗匪患、防範洪災。每個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保”等,用青石丹書鑲嵌在寨門之上。東寨牆建於清光緒20年,牆體為青磚結構,牆基高2米左右,均為巨石砌成,牆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見方,繞東寨一周,長約6000米。寨門洞高約4米,上部由拱形青磚砌成,門洞長約8米,寨門上有炮樓,炮樓上有三個炮孔,供瞭望和射擊使用。門上刻有“望嵩”二字,據說站在古寨牆的寨門上可以看到嵩山,故有“望嵩門”之說。每個寨內都有不少傳統建築,如東寨內(行政街)有的伯靈翁廟、關帝廟、花戲樓等,西寨內有文廟、二郎堂、老君廟、白衣堂、貞節牌記等,還有沿街店鋪和富有時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宅。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設有保甲組織和武裝民團,以維持地方秩序和防範兵亂、匪患。在教育上,每個寨子都設有學校。因此,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建築各方面看,每個寨子都象一座小城。
白家大院
白家大院,座南向北,高門台,走馬門樓,石雕門墩,木雕門額,五脊六獸,有影壁。磚圈垂拱二門,六階兩層上層,由右山牆可達後院,磚雕、木雕、石雕及房頭小飾物,特別是主房屋瓴均為磚雕牡丹,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溫家大院
溫家大院,座北向南,由一個主院和一個跨院組成,主院為一進五院落,大門左側客房屋雕樑畫棟,寬敞明亮,是主人會客的重要場所。主房又稱上房屋,為五間兩層清式建築,高大氣派,整個院落結構嚴謹、錯落有致。院內有古井、側門、便道、過庭,是封建社會達官貴人進入神後的接待驛站。
霍家大院
霍家大院,座北向南,高門台,走馬門樓,一進三宅院,進入大門有北影壁、西影壁,垂花門,過屋、上房及廂房均為廊柱式磚木結構,屋門、窗欞木雕精美,天花板、木隔扇做工精細、彩繪鮮美。
辛家大院
辛家大院,位於西大街,座北向南,一進三院落,現保存有大門、過門、主房和廂房,主房為三間三層,鐵裹門,石窗,安全防火性能好。
鄧禹樓
鄧禹樓(基本原貌),原是東漢大將鄧禹屯兵神後時的住處,一進三的宅院。前院很小,有門樓一間,臨街三間,西廂房一間。二門為垂拱門。進二門後,西廂房是青磚灰瓦,石雕窗欞;東廂房是一座紅石炮摟,高三層,每層均有磚雕石窗;上房是高台階,三層樓。保存完好,經明代重修。
轉角樓
轉角樓(基本原貌,頂部坍塌),座東向西,是一個占地數畝的四合樓院。二層門樓,雙扇大門。進門後,依門欞作梯可登上二樓。從門樓向北、向東、再向南、再向西,不用下樓,可轉大院一周。大院之內,樓上樓下住著幾十戶人家,便於聯防,互為照應,可防匪、防盜。這是北方地區不常見宅院格局,很有歷史研究價值。
此外還有苗家祠堂、楊家大院、王家大院、苗家院、郗家院等多處古民居,都具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色。
民俗特色
古玩市場
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鈞瓷文化作為中原文化的代表,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工藝美術行業占有重要的地位,神垕也成為世人矚目和嚮往的地方。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神垕制瓷業的興盛,大批的外地商人來到神垕購瓷,也有大量的神垕居民到全國各地銷瓷。神垕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陶瓷製品和大量的民間收藏吸引了外地不同階層人們的眼光,使得許多外地古玩愛好者來神後“淘寶”。外地人愛古玩的熱情影響了神垕本地人,這時的古玩大多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通過古玩物品的交流,使神垕人認識了古陶瓷之外的許多古玩,
聯合國官員接受孔家鈞瓷
精明的神後人有著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一雙巧手,開始了仿古器物的製作。在西大街、東大街、北大街率先出現了十餘個家庭仿古作坊,生產古瓷器、古銅器等,做出來的物品經過“做舊”處理,稱為“高仿”,高仿的物品一件達數千元,且銷售極佳。一時間,神後外出經營古玩之人成倍增加,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外出從事古玩業之人達到二千人以上,古玩作坊達六十多家,神後古玩業迅速興起,為古玩市場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神後古玩在以往古鈞瓷的基礎上,已發展成為金、銀、銅、玉、石、木等數十類、上千品種的龐大生產體系,經營遍布全國各地。
1999年,由鎮政府牽頭,西大辦事處協助,在手工作坊多、環境清淨、交通便利的西大老街設立了古玩市場,每周二開市。開市之初,神後鎮印製了數萬份宣傳材料,由神後外出人員帶到全國各地古玩市場分發,西大辦事處積極協助,打掃市場衛生,維護市場治安,開市第一月,所有進場交易人員由辦事處免費提供早餐,二年之內不收任何管理、交易費用。優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務,使古玩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神後古玩市場每個交易日展出攤位300多個,參加客商數千人,出現了行銷火爆、人氣兩旺的新局面。古玩市場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古玩交易的品種呈多樣化。由以往比較單一的古瓷器而發展為銅器、玉器、石器、木器、首飾、字畫等數十類上千個品種,人們選擇的空間更大,品種更多;二是外地客商來神後交易人數成倍增加。客商中省內有鄭州、洛陽、開封,省外有西安、太原、北京、武漢、合肥等。他們不僅買走了神後眾多的工藝品、古玩藏品,同時帶來了中原地區及南、北古老產區的各式特色工藝品,神後已經成為知名的“中原潘家園”、全國賣品集散地;三是仿古作坊也直接上市交易。以往他們是坐等客戶上門,如今每到開市日,各仿古作坊都帶著自己的產品參加交易,有條件的實行進店經營,形成了“前店後坊”傳統式生產銷售布局,成為神後古街的一道風景,使古鎮、古街、古玩融為一體,相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