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仙則靈”的三仙寺
神坑不算高,大約700米,“有仙則靈”的三仙寺坐落在神坑半山腰的岩石平台上。從四九村穿過幾百米的田間小路,跟著指示牌一路走約一公里的山坡道進入小水庫大堤,再沿著相對寬闊的上山水泥路急爬幾分鐘,就到了三仙寺。寺內有天然的石室,是3個仙女的居閣,遊人一進廳就可見慈祥的“仙女”安坐其中。寺廟背後及左右兩側是天然的巨大青石岩,形態各異,有的上下分開,生成石亭,亭內高度能站人,從平台向石亭望去,酷似張口的雄獅昂頭嚎吼,甚為壯觀。
三仙寺始建於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距今已有200多年,起源於一段神奇的傳說:話說很久以前,百立山下的村民在田間勞作,忽然看見3隻美麗的白鶴自遠方飛來,在神坑的半山腰上飛來飛去,最後落在一棵樟樹上嬉戲,後來,人們不時聽到山上有姑娘的歡笑聲。原來,這3隻白鶴就是3個仙女,她們自稱是劉氏三姐妹,游至此地,見這裡風景秀麗,人傑地靈,五穀豐登,鄉民團結友善,便留戀起神坑的山山水水,現跡山中。村民有時聽到仙女清脆的歌聲,有時見到仙女紡紗織布的景象。據說,曾經還有仙女指著她們駐足的地方對上山探奇的村民說:“這石洞是我們的居室,石床是我們遊戲的地方,石碗是紡紗時用的麻缽。”三仙女對勤勞的村民樂善施醫,使他們遠離苦難。三仙女離去後,村民興建了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三仙寺。有位才子為寺廟寫了一副門聯:“雲鳥洞中天,神醫振古今”,並用花崗石刻成精緻工整的大字,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有待重立。三仙寺香火一直未斷,每逢佳節更人頭涌動,寺廟內外香菸沖天,一位才子見此情景禁不住詩興大發,攀上岩寫下一首絕唱:“天賜懸岩瀑流泉,靈山秀水育仙神;青石形龍賓相出,外界聖景逗遊人。”
出自石岩的“神仙水”
三仙寺背後巍峨的青石岩連成一體,是神坑一道最秀麗的風景線。岩石前有一片小平台,平台的岩壁前有一條起伏彎曲的攀岩小道,遊客可以順著小道登上奇異的壁間哨口瞭望觀景,那種探險的樂趣直讓人大叫“好剌激!”。
更剌激遊客神經的是在石岩哨口和奇石縫間湍湍流出,一年四季瀑灑著清涼的岩泉水!這水自幾百米的高山中湧現從沒停止過,上下左右和四周都是乾巴巴的黃土和石頭,沒有任何水源可供給,從何而來?莫非是數億年前地殼運動的傑作?真讓人讚嘆稱奇。更奇的是,在泉水的麻盆中,竟然還有蝦蟹在遊動,聽管理人員說這些蝦蟹幾十年都長不大。
神奇的岩泉水流傳著一個傳奇的故事:古時候,有一鄉紳因病上山採集中草藥,聽說寺里的神仙很靈驗,天下勤勞的人有求必應,就入寺祈拜神仙,然後到岩泉飛灑的澗中飲了幾口清涼的泉水,還用飲乾水的葫蘆裝滿了泉水回家煎藥。鄉紳次日起床,病已痊癒。這訊息在鄉間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開了,村民們都稱這岩泉水是“神仙水”,認為是觀音菩薩拂下的甘露,人飲了當然會百病消彌,健康長壽。
近百首石壁詩畫
“山青樹綠勢連天,異果奇花鳥語喧;洞大石奇泉水溢,岩亭閣室隱三仙。”這首刻在石壁中央的風景詩,對神坑精髓的描寫可謂是畫龍點睛之作。據傳,這首詩已有百多年。近百首石壁詩畫被寫在廟兩邊岩石壁上與天地之靈氣共存,是其他風景區少有的,也是三仙寺的另一神奇。這些文人墨客即興所作的詩畫,最早見於石壁上的,是在300年前,但隨著年代風霜的侵襲,許多都已變得模糊不可辨,跟隨三仙女的風韻而去。石壁上那些生動逼真的畫多是出自本地畫家之手,最吸引眼球的要數“文王求賢圖”和“仙女圖”了,它們都形象地表達了神仙的理想生活和百姓對天堂的嚮往。這些詩畫是刻在石壁上的,除了幾件可以站在平台上創作外,絕大多數都要小心翼翼地爬上去刻畫。
石壁上的詩畫也同社會更替一樣推陳出新,那些因久遠而變得斑駁的作品終要被後來者代替。比較有代表性是開平詩人鄧炎憲先生遊覽後的傑作:“三仙遙望接雲曦,突兀懸岩石更奇;一縷鳴泉流不盡,觀音甘露灑楊枝。”
仙女床上的腳印
在三仙寺的入口處,隨一條“之”字形的山路拾級而上二三百米,有一張碩大的三仙女睡過的仙人石床。這石床上有一塊穩定的石枕頭,傳說生育有問題的婦女,只要在石床的枕頭上睡下,一心一意求佛,就能生子。最讓人驚奇的是,石床上面一塊巨石清晰地顯現著人和牛、羊、豬、狗等多種動物的深深腳印,而且是倒向下的,如果是真的,是怎樣踩出來的呢?巨石又是怎樣反轉過來的呢?筆者問了幾個老者,他們也都搖頭不知。
巨石如半邊蚊帳遮蓋石床,也是寺廟的吉祥物,誰對著它許願,傳說都有收穫。於是,一些遊客許願後,都毫不留情地在周圍寫上自己的願望,五花八門什麼都有,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實現了他們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