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布局
祝大椿在無錫故里伯瀆港的這組房子,一半是祖產(一說是他夫人陳氏的家產),另一半是他在上海發跡後擴建的。具體說,主軸線上的4進是建於清代的老房子,均為面闊3間的硬山頂平房,其中第三進梁架做法奇特,上雕如意雲紋,前有船篷形廊軒,後為雙步廊,建築藝術價值較高。主軸線兩側的房子都是後來擴建的,其中西側有面闊3間、前後4進平房;東側則為3開間兩進、高二層的小轉盤樓,其東北角的牆腳處至今還留有“祝士記界”的石刻界址碑。整個宅第規模較大,部分建築做工精緻,特色明顯。 民國初年,祝大椿熱心於家鄉的公益事業建設,先後與人合資創辦兩所平民學校,又將其故宅改為大椿國小堂,因此獲得北洋政府所頒“敬教勸學”匾額;又曾相繼資助建造通運橋、通匯橋,獨資建造伯瀆港上的大椿橋?現改建為興隆橋 ;還出資修葺龍光塔、保全寺和青山寺等。
歷史沿革
建國後,祝大椿故居大部分由政府房管部門經租,分別作為居民住宅和開設小商店。1956年,一部分成為新擴建的王源吉鍋廠。1994年,鍋廠停辦,全部資產並人了無錫壓縮機廠。祝大椿故居主軸線上的第三、第四進老房子,也劃歸了壓縮機廠。
雲煙過眼,歲月流逝。曾對我國近代工商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祝大椿,其故居歷經一個世紀的變遷,至今卻絕大部分房屋仍在,實屬難得。2003年6月,無錫市人民政府同意文化文物部門的申報,將這組建築以“王源吉鍋廠舊址”的名稱,核定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後可在適當的時機,將這處文物保護單位的名稱更改為“祝大椿故居”,並創造條件按原狀修復,對外開放,以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