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祝公望,號海鶴,自稱為龍丘道人、海鶴道人,世稱為海鶴仙翁,龍游(今浙江衢州)人,生卒年月大約在明成化弘治嘉靖年間(1477-1570),善琴,為浙操之師,相傳他在風月之夜彈琴能預測天氣陰晴,在山間彈琴時群猿圍繞在他身邊聽之。他還是斫琴名家,弘治間,在錢塘,祝望、惠祥和高騰等造琴,擅名一時,人多珍之。明代造琴之風極盛,而且新式樣多有出現,祝公所創蕉葉琴更是其中最著名者,蕉葉琴形態旖旎,蕉葉邊舒捲雅致,“精美可操,絲毫無病”。(《龍游縣誌》、《衢州書畫人物錄》)祝公望與蕉葉琴
作者/毛慧官場的黑暗與腐敗令他寄情山水之間,熱衷於古琴製作。
《琴史》所載:“形態旖旎秀逸,蕉葉卷邊工雅生動,音色潤勻透靜,為琴器中難得一見的珍品。”明代高濂《古琴新琴之辨》記載:“若祝海鶴之琴,取材斫法,用漆審音,無一不善,更是漆色黑瑩,遠不可及。其取蕉葉為琴之式,制自祝始。”
高濂所說的“祝海鶴”,便是衢州龍遊人、明代斫琴大師祝公望。祝公望,號海鶴,自稱為龍丘道人、海鶴道人,生卒年月大約在明成化至嘉靖年間(公元1477—1570年左右)。其父祝璋為龍游立德鄉人,後遷居龍游縣城叢桂坊。據民國《龍游縣誌》載:祝公望“少從父聞陳獻章、章懋(歷史上‘翰林四諫’之一)講性命之學,遂絕意仕進,結廬石處山隱焉。工於琴,為浙操之師。詩饒神韻,尤善書。所至士大夫鹹禮之,學使孔天穎表其閭為古逸民焉。年九十四無疾而卒,世稱海鶴仙翁。”官場的黑暗與腐敗令祝公望反感,遂斷絕了仕進的念頭。他寄情于山水之間,熱衷於古琴製作,其中以“蕉葉琴”最為有名,工藝精湛,創意新穎,是琴器中的佼佼者。
祝公望為斫琴名家,在其有生之年或逝後不久即有公論了。首定“取蕉葉為琴之式,制自祝始”的是高濂。高濂是錢塘(今杭州)人,生活年代與祝公望相近或幾於相同的。
高濂論琴,可謂行家裡手,因為他精通音律,“能度曲,每開樽宴客,按拍高歌以為娛樂”。《紅樓夢》中賈府上演的《玉簪記》,即為高濂所著,一直膾炙南北。高濂在《古琴新琴之辨》中認為:“如我明高騰、朱致遠、惠相岡、祝公望,諸家造琴中,有精美可操,纖毫無病者,奈何百十之中,始得一二?”高濂曾獲得祝公望斫制的一張極品蕉葉美琴,他評價說:“余得其一,寶惜不置,終日操弄,聲之清亮,伏手得音,莫可逾美,何異古琴!且價今重矣,真者近亦難得!”欣喜之情溢於言表,足見此琴之精美。
除高濂盛讚之外,明人張應文在其所著的《清秘藏》卷下“敘斫琴名手”條有記:“斫琴名手,漢蔡邕,後隋則趙取利,唐則雷霄……宋則蔡睿……元則嚴古清……我朝則高騰、朱致遠、惠相岡、祝公望,皆其選也。”又有明代書畫家陳繼儒,在其所著《考槃餘事》卷二“蕉葉琴”條下記曰:“取蕉葉為琴之式,制自祝海鶴,甚佳。”
祝公望所斫蕉葉琴,當世即被如此推崇,無怪乎明以後的琴論家,在評價明代斫琴名家時常首推祝氏為尊。祝公望所創製的蕉葉琴,斫法得度,材漆考究,音品上乘,“精美可操,絲毫無病”,故備受琴家鍾愛。近代著名古琴演奏家查阜西、中國傳媒大學曾遂今教授、敏傑等都在專著中,對明代制琴名家祝公望備加推崇。
為官方所藏的,確信為祝公望手制的蕉葉琴,只有一張。
然海鶴道人祝公望終究不失“隱士”風範,工於琴,卻不逐其名,故其手制美琴多缺年款名號,致其生卒難考,更使後人難以甄別其琴之真偽了。
現在存世的古琴中蕉葉琴本屬稀少,而能確考為祝公望手制的更為罕見。據有關文獻介紹,廣陵浱著名琴家劉少椿、張子謙(1899—1991年)所藏的蕉葉琴,皆有祝氏制款而乏年月。蘇州裴金寶先生收藏的一張蕉葉琴,通體黑漆流水斷紋,發音蒼古靜透,其特點正合乎高濂所記。琴底龍池邊有墨書“大明嘉靖丁未年秋(1487年)新安畢古石鑒,龍游海鶴道人祝公望制”,當為祝公真鼎無疑。
另據衢州“古琴傳統製作技藝”傳承人沈華龍先生介紹,金華的胡蔚萍女士(曾師從古琴大師徐匡華)也藏有一張祝公望的蕉葉琴,是其爺爺(徽商胡介賓)於上世紀40年代花十六兩黃金買下的。因年代久遠,古琴已多處老損。獲悉沈先生掌握古琴傳統製作工藝,已客居美國的胡女士於2009年10月專程赴衢求修。得見衢州鄉賢大師的珍品遺作,沈華龍如獲至寶,一面傾力修復舊琴,一面悉心仿製祝公望蕉葉琴。最後兩琴共臻,操撫之下,音色皆清亮、圓潤、松透,令人大為驚嘆!
除民間收藏外,官方所藏蕉葉琴,據有關資料披露有三張,分別藏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而其中確信為祝公望手制的,只有湖南省博物館那一張。
湖南館藏的蕉葉琴:琴弦、軫已失。木胎,通體髹黑漆,有斷紋。琴身似蕉葉,邊沿作波浪形起伏,首端有七個弦孔,自嵌十三蚌徽。琴面、琴底皆為杉木,雁足由紅木所制。琴背龍池、鳳沼均作兩端微弧的長方形。龍池之下的面底上,陰刻“龍丘祝公望斫”六字。琴通長121厘米,額、肩、尾分別寬為19、21、15.5厘米,厚10.5厘米。《古琴紀事圖錄》、《中國古琴珍萃》等書都載有此琴圖文,被行內視為珍琴。
祝公望既善斫新琴,亦善修老琴,以“妙手回春”之法,讓一些行將廢頹的舊琴重煥新生。清乾隆元年,被擢為兩淮鹽運使的盧見曾,在題為《崔拙圃分巡升蘇州按察使,以所藏百衲為贈》詩云:“我有唐時琴,沂公制百衲。材良音響清,多年隨行篋。”“秉臬去蘇台,圜轉恩捷。囊琴贈君行,離情綴篇什。”據稱該琴內鐫有“唐沂公李勉百衲琴,龍丘祝公望重整”15字。在2000年台北古琴藝術節上,人們驚異地發現有一張仲尼式古琴的龍池內刻有楷書“赤城朱致遠制,明龍丘祝公望修。”據專家介紹,此琴造型精美雅致,面板有牛毛間流水斷紋,至今音質依然清亮、蒼古、透潤,足見祝公望這位斫琴大師修制手藝的絕世高超,堪屬琴中精品。
身為明代“浙操之師”,祝公望不僅是斫琴名家,也是操縵高手。據明萬曆壬子《龍游縣誌》記載,祝公望彈琴則能預察天氣晦明變化,在山中操琴則能使群猿聚而聽之。此等“性靈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可見“其淳心質行,氣骨絕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