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祝丹卿(1871--1939),名廷華,。
1871年6月11日生於城內劉伶巷望族世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選為吏部文選司主事,因目睹清廷腐敗,僅半年即以祖母病乞歸。辛亥革命前參加同盟會。民國元年(1912)夏,江陰同盟會分部成立,任分部部長,致力於興辦地方實業和文教事業。清末與吳汀鷺等集資創辦華澄染織公司,1908年參與籌辦利用紗廠。在劉伶巷購地20畝,建造亭台閣榭、假山曲水俱全的祝氏怡園,成為邑人遊樂之所。清末舉辦各類學堂。1917年協纂《江陰縣續志》。1925年創建征存學院(後改為中學)。出資數萬元,蒐集整理本邑自唐至清數百家詩作,其墨跡在江浙一帶多有流傳,江陰中山公園題額及孫中山先生紀念塔碑文均為其所書。1937年,舉家避居蘇北泰州,日偽威脅利誘,要他返澄主持"維持會",均遭嚴詞拒絕。1939年5月母病故,因悲哀過度於6月13日去世。
生平
生於清同治十年(1871)。澄江祝氏明代嘉靖年間由安徽婺源(今屬江西省)遷來江陰,以經營藥材為生。祝氏在經商的同時,也出了一些讀書人。如乾隆間祝百十是舉人,弟祝百五是府學歲貢,兩人都有詩文集傳世,祝純嘏是秀才,號野史氏,有《孤忠後錄》等著作。祝丹卿雖然出身於名門望族,但到他父親祝鼎元時,家道已經中落。祝鼎元字鶴修,貢生出身,雖然是個五品銜的候選府經歷,可能未能補到官,生活靠外祖父家接濟。祝丹卿從小接受良好的親職教育,在老師章恂齋的指導下,13歲讀完經書,19歲考中秀才,便開館授徒,以收入補貼家用。
光緒二十八年(1902),祝丹卿鄉試考中舉人,第二年聯捷進士,此時,他已32歲。登科之後,他被任命為吏部文選司主事兼驗封司行走。20世紀初,正值甲午戰爭戰敗,戊戌變法破產,清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境地。祝丹卿目睹清廷無能,深感不滿,在北京僅住了半年,便以祖母生病為由告假回江陰。不久,祖母因病去世,祝丹卿便在籍守制,短暫的仕途生涯便告一段落。
江陰盛產蠶繭和棉花,農家土紡土織較為普遍。祝丹卿回到江陰後,同黃葆森等合夥開設祝保豐繭行和祝保豐布莊。1905年,吳汀鷺、祝丹卿、韓燮安、夏桂清等集資9000銀元,在江陰無錫街唐公祠開辦華澄布廠,祝丹卿任副董事長。華澄布廠率先採用經過革新的拉梭織布機替代過去兩手投梭的老式織布機。稍後又引進新式的紡織機,布幅寬度從原來的9寸拓寬至2尺,織出的布匹花式品種增多,當時,華澄廠生產的“蘆菲格”、“提花布”、“條格布”等布匹遠銷北方諸省,大大抵制了洋布的進口。由於產品暢銷,華澄布廠生產不斷發展,由原城區一個廠擴大到城鄉7個廠。
江陰是江蘇的產棉區之一,有了織布廠,沒有紗廠,所用棉紗,都由外埠紗廠來江陰購去棉花,軋花紡紗,再轉售給江陰的布廠。為此,祝丹卿、吳汀鷺等商議自辦紗廠。經過協商,由蘇州蘇綸紗廠廠主嚴蔭庭加上嚴子萱、嚴蟾香、嚴惠人,連同湯國生、洪少甫、章田祿、吳汀鷺共9人投資白銀30萬兩,在江陰北門永定壩德成堆疊,拍地40畝,1906年動工,1908年廠房陸續完成,向英國訂購安裝以阿薩利斯為主的紡紗機器,1910年投入生產,定名為江陰利用紗廠,商標為九獅牌。投產後,由於管理不善,產品質次價高,企業出現巨額虧損,大股東嚴蔭庭自縊廠中,企業陷於困境。經股東會決定,將利用紗廠租賃給蘇州厚生公司王家祿經營,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棉紗銷勢轉旺,3年即獲利50萬兩。1915年租賃期滿,利用紗廠董事會決定,增資改組,收回自辦。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他們先在利用紗廠老股東中增資白銀36萬兩。另一方面,由祝丹卿出面,和當時有意投資於紗廠事宜的旅滬顏料巨商薛醴泉聯繫,薛投資36萬兩,兩方共增資白銀72萬兩。利用紗廠股份有限公司改組,選薛醴泉為董事長,聘錢以湘為總經理,增聘祝丹卿為協理,紗錠增至17480枚。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在進行,參戰國商人均被召回國參戰,給我國民族工業帶來發展機會,利用紗廠增產的棉紗,市場上供不應求,企業利潤豐厚,3年獲利白銀300萬兩。股東分紅,祝丹卿獲12萬兩。祝丹卿於1913年和祝夢熊、趙蘭庭在劉伶巷合資開辦同豐布廠,設腳踏布機20多台。不久,黃葆森參加,更名為同豐葆記布廠。1918年起由祝丹卿獨資經營,更名為裕澄布廠,後不斷增資,鼎盛時期設布機800多台,規模上僅次於華澄布廠。
祝丹卿在劉伶巷底購地20畝,興建精緻的私人園林一座,名曰怡園。該園精心設計,鑿地疊石,廣植花木,繞以亭榭,迴環曲折,幽雅別致,引人入勝。祝丹卿在園內特地為母親建頤春閣。祝丹卿曾經陪同母親遊覽杭州,母親對西湖美景三潭印月讚不絕口。回到江陰後,怡園建設已頗具規模。祝丹卿召來匠人,囑咐在園與靜觀軒相對處建一樓閣,起名頤春閣,有養老、歡度晚年之意,又借寓寸草春暉、報效養育之恩之意。唐文治為頤春閣撰聯:
三潭煙景暢慈懷,滿園春暉,花好月圓人壽;
一角江城居勝地,幾畦秋色,詩情畫意書聲。
怡園內還設有旅社、劇場、菜館、茶室以及豢養珍奇動物處所等設施,向遊人開放,為當地民眾增添了一處遊覽之所。每年的虧損,由他個人負責補貼。當地民眾把怡園稱為祝家花園。後來在抗日戰爭時期,怡園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江陰地處長江南岸,沿江擁有大量灘地,祝丹卿效仿南通張謇大力興辦墾殖事業,先後創辦鼎豐、厚德、福利、福江等公司。1919年,鼎豐墾殖公司集資50萬元,先後投資段山北夾灘地20多萬畝,築壩圍田8萬多畝。1922年,福利墾殖公司又集款在段山南夾築壩近1公里,幾經曲折,壩成以後使常陰沙與東興沙並岸,並逐漸向東發展。福江墾殖公司先後圍墾澄東沿江雙山、攔門、常陰等大量灘田,使長江岸線北移。祝丹卿還經營過典當業,他曾與武進盛宣懷共同投資,在南城內南鎖巷開辦源大典當。
宣統三年(1911),各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運動興起,祝丹卿秘密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革命組織,當年11月8日,江陰民眾回響武昌起義,宣告光復。1912年夏,祝丹卿就任江陰同盟會分部部長。不久,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他擔任國民黨江陰支部理事長。10月9日,孫中山先生從上海乘聯鯨艦來江陰視察黃山炮台,祝丹卿以國民黨江陰支部理事長的身份,同江陰縣知事洪鐘、江陰商會總理事吳汀鷺等在黃山炮台歡迎。後來,在江陰城內城隍廟桐梓廳聆聽了孫中山先生關於開發和建設江陰的講話。
祝丹卿致力於發展工商實業的同時,還傾力關注地方教育事業的發展。光緒三十三年(1907)起,他擔任江陰縣的勸學所所長,地方學校辦學經費的不足,都由勸學所出面設法籌措解決。勸學所長的位子上他坐了16年,不辭辛苦地團結同仁,多方籌措資金,為辦好學校盡心竭力。祝丹卿還先後兼任禮延學堂堂長、縣師範傳習所所長、縣教育會會長及南菁中學校董等職。
上世紀20年代,祝丹卿已年過半百,還致力於創辦征存中學。當時,江陰城僅有南菁、縣中、勵實三所中學,不能適應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祝丹卿徵得吳汀鷺、吳增甲、錢以湘、薛醴泉等人的支持,集資7萬多元,在城南巽閣基廢址購地,仿照原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校長唐文治在無錫創辦的具有大專水平的國學專修學校模式,創辦江陰征存學院。建造了教學樓、宿舍樓、禮堂、辦公室及教職員工宿舍,並辟有面積為10多畝的操場。1925年招收了國學專修班(大專)1個班,附設兩個國中班。章崇治任征存學院院長,吳鼐任國中部主任。一年後,國學專修班併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將征存學院改稱為私立征存中學。祝丹卿是該校的發起人、創辦者。1931年秋,由江蘇省教育廳批准立案。1932年秋增設高中。1934年春,由祝丹卿次子祝銓壽擔任征存中學校長。1937年日寇侵華,征存中學停辦。
祝丹卿還十分重視江陰地方文物古蹟的保護和修復工作。無論是申港季札墓、君山春申君墓,還是文廟、學政衙署和壽山花園,他無不一一予以關注,到實地觀覽、勘察,建議當局採取措施加以保護。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學政衙署裁撤,他力主將學政衙署後花園開放,讓市民遊覽,易名“壽山花園”。後來,為紀念1912年孫中山先生來江陰視察,壽山花園於1925年改名為中山公園,祝丹卿特為之題額。後南菁、勵實中學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籌資建造紀念塔時,祝丹卿又揮筆寫了“孫中山先生紀念塔”8個大字。1933年,祝丹卿前往顧山紅豆村,觀賞歷盡滄桑千年古木紅豆樹,他了解到,紅豆樹下周姓村民已經幾代無償看管這棵古木,深受感動,揮筆寫下了“十里青山偶然樹;萬象紅豆有幾枝”的對聯。
1924年,祝丹卿在城南怡園創立詩社,取陶淵明之姓,名曰陶社。江陰名士謝鼎鎔、吳立愚、陳漚公、章松庵、章鍾祚、章國華、曹家達、錢葵、沙志銜、唐鳴鳳、曹綸香、周維翰及祝丹卿胞弟祝延瑞等50多人入社,祝丹卿任社長。祝氏辦陶社的宗旨,主要是編印《江陰先哲遺書》,同時還舉行文人吟詠酬唱活動,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江陰先哲遺書》,由謝鼎鎔輯,1934年陶社木活字排印本,計有4種:清章詒燕撰《讀史諍言》4卷、清曹禾撰《未庵初集》4卷、明夏樹芳撰《奇姓通》14卷、《二介詩鈔》(包括明黃毓祺撰《黃介子詩鈔》4卷首1卷、清李寄撰《李介之詩鈔》4卷首1卷)。
陶社社友在平時推敲佳句,競相唱和。每年冬夏兩季,都要舉行詩會,社友輪流作東。值社者不拘格律,先吟成詩若干首,在宴會時征和。和者多以次韻步韻為詩,有時亦拈字選韻或命題為詩。每逢詩會,祝丹卿總要即席賦詩,謝鼎鎔則以次韻相和,往往一疊再疊,甚至三、四疊,而詩意並不雷同和重複。陶社詩會有了影響,鄰近縣兄弟詩社也派人來澄聯吟,疊韻唱和,盡歡而散。
1933年,著名學者陳衍(石遺老人)住在蘇州,應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校長唐文治之聘,每星期都要來無錫講課。祝丹卿與陳衍相識,赴蘇州聘陳衍為陶社名譽會長,陳衍欣然應允。陳衍應約來到江陰怡園多次,詩誦高會,盛極一時。後陳衍輯《石遺室詩話》及《續石遺室詩話》時,祝丹卿及陶社社友的詩作亦有收輯在內。
記錄陶社社友詩文創作盛況的文獻,可見謝鼎鎔輯《陶社叢編》民國排印本。甲集有:祝廷華《怡園剩稿》1卷、曹家達《氣聽齋詩文零拾》1卷、陳宗彝《漚公遺稿》2卷。乙集有:謝鼎鎔輯《冶庵文鈔》2卷、《詩鈔》1卷、陳名珂《文無館詩鈔》2卷,《詞鈔》1卷。丙集有:《愚公修禊集》1卷、《檳榔浴佛集》1卷、《展重五集》1卷、《延陵掛劍集》1卷、《展重九集》1卷、《消寒集》1卷、《難老集》1卷、《賞荷酬唱集》1卷、《借中秋集》1卷、《聚星酬唱集》1卷、《陶社詩鐘選》1卷。
祝丹卿致力於江陰鄉邦文獻的整理和傳承,嘉惠治學的一個重要工程是刊印《江上詩鈔》。《江上詩鈔》是清鹹豐年間顧季慈編纂的一部江陰地方歷代詩歌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上起唐代,下至清道光朝,成書176卷,詩作者為859人,詩歌作品1.7萬首。由於《江上詩鈔》卷帙浩繁,顧季慈財力有限,不能刻印成書,只有稿本收藏於家。1930年,祝丹卿從顧氏後人顧驤瑤處購得《江上詩鈔》稿本,便倡議由陶社刊印此書,委託謝鼎鎔主持編輯和總校工作。謝鼎鎔積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通檢地方文獻,著手對《江上詩鈔》所收作品進行增補,分為補編和續編兩部分。補編為清鹹豐朝以前的江陰人詩作,計錄詩人169家,成《江上詩鈔補》11卷,與《江上詩鈔》先後付印。《江上詩鈔》續編輯錄鹹豐至清末江陰人詩作,這項工作由謝氏大致完成而未及刊印。
《江上詩鈔》的刊印工作,因主要籌款人錢翰五去世,主要款項由祝丹卿一人負擔,造成經費困難,加上國難當頭,時局動盪,刊印工作幾乎停頓。為籌集《江上詩鈔》刊印缺款,祝丹卿專程赴上海,向同鄉募捐,爭取經費支持。祝丹卿的誠意,得到了同鄉薛淦生兄弟、奚萼銜叔侄、葛鳳池、劉善齋、崔福莊、夏季瑜、朱少鴻、程厚坤等解囊相助。經過努力,《江上詩鈔》175卷,《江上詩鈔補》11卷,於1933年春刊印完畢,終於使這部珍貴的文獻得以流傳於世。民國學者夏孫桐讚譽《江上詩鈔》刊印之事:“延陵舊鄉,千餘年來,名卿碩儒,文人逸士,同留光氣於斯編。從此傳布人間,有功於一邑甚巨。昔顧俠君選《元詩》成,夢衣冠而拜者甚眾。不獨(顧)心求先生編輯盛心,宜有此感應;諸君印行之功,與編輯之功同垂不朽矣。”
抗日戰爭爆發,江陰淪陷,怡園大批印好未及裝訂的《江上詩鈔》散頁和多年求覓的來的孤本、手稿,悉數散失。當時,祝丹卿正避寇泰州,聽到這個訊息,心如刀割,流著淚悲憤地說:“印刷這些書,是想把江陰先哲的遺澤保留下來,傳之後世,現在這些珍藏的孤本遺墨在我手中毀滅,我成了江陰的罪人,將何以對先哲和後代啊!”
江陰敵偽政權曾多方托人請祝丹卿回江陰主持維持會工作,都遭到嚴詞拒絕。一次,日寇駐江陰的憲兵隊長特地寫了親筆信,派人到泰州去請祝丹卿,同時威脅,如果不回江陰,全部家產都保不住。祝丹卿將上門的漢奸痛罵一頓,堅持不回江陰。果然,日寇將江陰怡園住宅建築及文物等毀掠一空。
1939年,祝丹卿避居泰州的第三年,老母親病逝,祝丹卿由於悲哀過度,一個多月後,也就是1939年7月29日(農曆六月十三日)去世,終年69歲。唐文治先生聞耗,為祝丹卿撰寫了墓志銘,銘曰:
霹靂震空開天門,萬靈陟降紛如雲。
巫陽筮收招君魂,泬誠渺精叩帝閽。
帝曰:維君孝,淚血斕斑漬萱草。
帝曰:維君忠,捨生取義答蒼穹。
吹笙簫兮揚素旌,君魂毅兮伶白群。
君山嶫嶫松青青,斗酒百篇浩然吟。
胡期飛鳥遺之孽,憂國萇弘嗟化碧。
怒髮衝冠恨未滅,白衣壯士眥欲裂。
為彼濁流作玉雪,萬古光芒永皎潔。
睢陽威嚴廟奕奕,妖氛災沴掃刮絕。
砉然長嘯海山秋,哀江南兮天地愁。
豪氣凌雲誰與儔,我獨銘君灑九幽。
祝丹卿已於1949年冬歸葬江陰花山張家灣祖塋。他有4個兒子,分別為:籛壽、銓壽、樞壽、民壽。次子祝銓壽曾任江陰征存中學校長、上海省吾中校長,建國後任江陰縣政協副主席、副縣長。3子祝樞壽,字震宇,為台灣空軍文職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