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論
藏語的“祖古”,是梵文nirmanakaya的藏文翻譯,蒙語譯為“呼畢勒罕”(qubilγan)。梵文原義是化身,最初是指釋迦牟尼三身(或四身)中的變化身。它又可分為三種:具相好莊嚴,示十二相的“勝應身”,如佛陀;為利益工巧技藝之眾生,所化現的“應化身”;以及為利益有情化現的人天相、水相、橋相、藥相、樹相等的“劣應身”。
雖然佛陀肯定會化身為“祖古”救渡眾生,這不代表所有“祖古”皆為佛陀的化身。藏傳佛教中的密教修行者,利用頗瓦法等修行方式,在死後再度轉世,最後形成了祖古傳承。在西藏眾多“祖古”中,會有僅獲“有學聖道位”、“凡夫加行道”,或是“凡夫資糧道”者的“祖古”。西藏的轉世“祖古”化身,應屬於“劣應身”的範圍。嘉揚欽則旺波說:前世身軀壞滅之後再次投生,稱“劣應身”。。
在藏傳佛教中,祖古只能被用作被核確無誤的轉世修行者身上。但祖古與仁波切不同,仁波切是一個尊稱。通常祖古都會被冠上仁波切的稱號,但不是所有仁波切都是祖古。祖古傳承需要經過教派中的高級僧侶,或是國家政權的肯定,才能夠形成。在世俗的角度來看,祖古的形成,與西藏的政治勢力,以及寺院的財產權與繼承權之間有很深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