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係資本化

社會關係資本化的過程社會是一個互動的體系,是一個社會關係的體系,社會關係是社會結構的基本元素。 社會關係與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社會關係的資本化也是隨著一個國家的政治與經濟,特別是法律體系的變化而變化的。 由此可見,社會關係資本化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形成的,市場經濟的發展更有力地促進了社會關係資本化。

社會關係資本化的過程

社會是一個互動的體系,是一個社會關係的體系,社會關係是社會結構的基本元素。社會關係使龐大的社會互動體系聯結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沒有社會互動,也就不存在社會關係,而社會關係又使社會有了朝氣、活力,使社會生機勃勃,進而推動了社會高速的前進。
為什麼每一個人都要努力建設和發展自己的人際關係網路?這是因為關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成為一種重要的資源,這種資源的價值有時候遠遠超過物質資源的價值。所以,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殘酷的競爭,追求有價值的社會關係已成為人們在人際關係交往中的重要目標。
通常情況下,運用社會關係求人辦事是一種社會互動的連續過程,而互動的雙方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樣的。主動行使關係方一般是扮演請託者的角色,而關係的對方則扮演的是資源支配者的角色。
我們知道,建立和發展社會關係的目的有三個:一是感情交流與溝通;二是信息共享;三是獲得幫助。這三個目標中,除了感情交流與溝通外,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後面兩種,它們可以為人生的發展提供機會和物質利益。社會關係作為一種資源,不僅可以創造商業利益,而且可以變為資本。但是,社會關係一旦資本化,就很可能會成為一個賺取利益的工具和破壞社會公平秩序的毒瘤。
社會關係,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的價值取向是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變化而變化的,是隨著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而變化的。社會關係與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社會關係的資本化也是隨著一個國家的政治與經濟,特別是法律體系的變化而變化的。在我國,社會關係資本化有一個特殊的過程。
許多人都認為我國的經濟形態是從計畫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的,所以認為我國的經濟形態經歷了兩個時期,即計畫經濟時期與市場經濟時期。但是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我國的經濟形態應該經歷了三個時期,即計畫經濟時期、商品經濟時期和市場經濟時期。
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具有不同的內涵。所謂商品經濟,是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基礎的一種社會經濟活動方式,商品經濟存在的前提是社會分工和產品分屬於不同的所有者。與商品經濟相對立的是自然經濟或產品經濟形態。所謂市場經濟,簡單說就是在市場機制調節下運行的經濟;具體說是一種以市場機制為資源主要配置方式和經濟活動主要調節手段的社會經濟運行方式。與市場經濟相對立的是計畫經濟。
市場經濟必定是商品經濟,但商品經濟並不能直接等於市場經濟,商品經濟只有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才能成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發達形式。
我國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是屬於計畫經濟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就進入了商品經濟時期,大約在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商品經濟的主要時期,這個時期的經濟特點是:社會商品匱乏,市場的需求相當旺盛。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經濟就進入了市場經濟時期。
所以,社會關係同經濟關係一樣,除血緣關係外,同樣經歷了大致三個階段,即計畫經濟時期的社會關係、商品經濟時期的社會關係和市場經濟時期的社會關係。
計畫經濟時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雖然也很複雜,但就整個社會而言,社會關係主要還是以信仰要素和情感要素為主構成的關係。在這個時期,相對來說大多數人的物質利益意識比較淡薄一些,經歷過這個時代的人都有深刻的體會。
商品經濟時期,我國經濟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市場不完備,信息不對稱,社會商品匱乏,人們購買日用商品較困難,許多人對商品和商品經濟的認識還處於朦朦朧朧之中。這時的社會關係開始發生了變化,一部分對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敏感,沒有長遠洞察力的人,對社會關係,主要是對建立的很有價值的關係,仍然以一種傳統的友誼關係來相處,並沒有向創造利益的方向發展,只是偶爾利用這種社會關係為別人辦一些事,但自己並未獲得利益或獲得很少的利益。按現代某些人的觀點來說,就是這些人還未“反應”過來。而另外一部分對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較敏感,具有長遠洞察力的人,則大量地發展和結交很有價值的朋友(即後面要闡述的資本朋友、創益朋友等),並充分利用這些社會關係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這時,這部分人的社會關係有些還稱不上資本化,但已具有了商業性質,而另一部分則已轉化成為一種資本,如當時流通領域中的經紀人,普通老百姓叫的“倒爺”、“官倒”以及商業主或實業主等,他們就已將建立起來的很有價值的關係轉化成了一種賺取利益的資本。
所以,商品經濟時期,社會關係一般是情感要素關係和複合要素關係並存,而複合要素關係中的利益關係又分商業化利益和資本化利益。
市場經濟時期,社會經濟已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已完全市場化,人們的思想獲得了徹底的解放,追求利益已成了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選擇。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只要所擁有的社會關係能帶來利益,人們都會充分地利用這一“社會關係”。
所以,市場經濟時期社會關係是由情感要素、複合要素、契約要素和信仰要素並存構成的全社會關係體系。由複合要素構成的社會關係是這個時期社會關係的主流。
由此可見,社會關係資本化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形成的,市場經濟的發展更有力地促進了社會關係資本化。當然,不是所有的社會關係都可以成為資本,也不是社會關係滲入了利益因素就都可以叫做資本,關係作為一種社會資源,要轉化成為一種資本是要具備前提條件的。
社會關係資本化的前提條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擁有的資本朋友關係,即擁有了資本朋友,雙方的關係才有可能轉化為資本。當這一關係成為創造商業利潤或壟斷利潤的機器時,這個“關係”就成了血淋淋的資本,這一資本的威力甚至遠遠大於貨幣資本的威力,它會給關係的互動雙方帶來巨大的“剩餘價值”。
社會關係資本也可以稱為一種灰色資本。灰色資本創造的“剩餘價值”內涵較廣泛,除包括有物質利益外,還包括有政治利益、成功的機會、解決相關難點問題等等。由於社會關係資本能夠深刻地揭露社會的腐敗現象和社會不公平的本質原因,因此本書(《資本朋友》)一般都稱它為灰色資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