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統計學

社會經濟統計學

社會經濟統計學是研究社會經濟統計活動的規律和方法的學科。社會經濟統計是對社會經濟現象的一種調查研究活動。它密切聯繫事物的質的方面,調查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方面,並用數字語言儘可能精確地表述出來。社會經濟統計學就是研究如何進行這種調查研究活動的一門社會科學。它的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數量性、綜合性、具體性。在社會經濟統計長期實踐中,逐步明確了社會經濟統計具有信息、服務和監督三大職能,亦稱為社會經濟統計的整體功能。這是對社會經濟統計的職能作用最全面最完整和最科學的概括,是對社會經濟統計工作的發展和拓廣。

基本簡介

社會經濟統計學”是為經濟地理與城鄉區域規劃專業(4年制)和城市規劃專業(5年制)的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較好地了解社會經濟統計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內容體系,牢固掌握對社會經濟問題進行統計分析方法,為開展實際研究奠定較為堅實的理論與方法基礎。課程內容包括:概論,國民經濟統計內容與任務,國民經濟活動條件分析,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與成果統計,財政、金融、價格統計,人民生活消費統計,國民經濟效益統計。

學派形成

(圖)社會經濟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社會經濟統計學的幾個基本概念

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形成過程中,已出現了統計的萌芽。在國家產生以後,統治階級為了徵兵、勞役和稅收,需要了解人口、土地、糧食和牧畜等的數量。最早的統計是從人口和土地的計量開始的。在封建社會中,統計已略具規模,但總的說來發展緩慢。至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生產逐步社會化,統計逐漸擴大到工業、農業、商業等各個方面。在這種統計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人們開始總結統計實踐的經驗,逐漸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統計理論知識,產生了統計學。現在,一般公認的最早的統計學著作,是英國W.配第1676年所著的《政治算術》。還有差不多同時出現的德國H.康令(1606~1681)所著的《國情論》。此後,在統計學說史上形成長期並存的“政治算術學派”和“國勢學派”。兩大學派的共同點,在於都以社會經濟作為研究對象;不同之點,在於是否把數量方面的研究作為這門學科的基本特徵。經過兩百年之久的爭論,到19世紀中葉,統計學作為一門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數量分析的科學才得到社會的公認。在政治算術學派和國勢學派的爭論還沒有完全解決時,比利時的L.A.凱特爾(1796~1874)在他的《社會物理學:或試論人的才能的發展》(1869)等著作中,把機率論引入了統計學,開闢了統計學的新領域,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即數理統計學。
世界上存在著多種統計學派。數理統計學派認為,統計學就是數理統計學,是現代套用數學的一個分支,是通用於研究隨機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量特徵的方法體系。數理統計學在近幾十年中,在理論、方法和套用上有了很大的發展。社會統計學派則認為,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現象,目的在於研究社會現象內部的聯繫和相互關係。

K.馬克思和F.恩格斯是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統計理論的奠基人。他們在領導第一國際的革命運動中,提出無產階級必須建立自己的統計,作為了解各國工人階級狀況、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制定國際工人運動戰略策略的依據。列寧曾指出社會經濟統計是認識社會的有力武器之一,是國家監督的重要工具之一。他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統計的理論建設、制度建設、組織建設奠定了基礎。毛澤東強調實事求是、調查研究,並把“注意基本的統計”作為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之一。

主要特點

社會經濟現象是大量的複雜的總體,需要多種科學從各個側面進行研究才能夠從總體上認識它。作為社會科學的社會經濟統計學,是眾多科學中的一門科學。它在研究社會經濟現象時,就有它的特點。它的特點 ,歸納起來 ,主要有三個方面:數量性、綜合性、具體性。
1.數量性
這是社會經濟統計學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所謂數量性,就是用數據表述客觀事實和依據客觀事實的邏輯歸納作出定量推斷。可見,研究現象的數量方面是統計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徵。需要指出的是,統計學不是研究現象的純數量關係,而是在質與量的辯證統一中來研究現象的數量關係。這是因為:
第一,研究現象的量能使我們具體認識事物的質。任何現象的質量都表現為一定的數量,質總是以一定的量而存在的,只有弄清了現象在一定時空條件下的規模、水平、結構和速度等,才能更準確、更具體地把握事物的發展方向。
第二,研究現象的數量方面還能使我們注意決定事物質量的數量界限,隨時對工作過程進行調控,避免計畫與決策的失誤。因為事物的質變總是從事物的量變開始的,當量變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引起事物質的變化。因此,我們必須密切注意現象發展變化的數量界限,把具有不同質的現象清楚地區分開來。
第三,研究現象的數量方面,能表明現象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發展變化的規律性,預測現象未來的變化趨勢。在對既得統計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的基礎上,把握了現象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性,就可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對現象的未來情況進行預測,從而使我們的計畫和決策更具有正確性和科學性。
現象的質和量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 。 在研究現象的數量方面時,決不能離開現象的質,面應以現象的質的分析為基礎,來確定現象數量表現的特定範圍。

2.總體性
即統計是從整體上研究現象的數量表現,把握事物的變化規律。社會經濟統計是研究社會經濟總體的定量認識活動。只有從總體上去進行定量認識才能夠認識總體發展的規律。從個別事物的材料,是很難取得對總體的全面認識的,甚至有時得出片面的錯誤結論。因而統計所研究和認識的是現象的整體,統計研究現象的數量,是現象整體的綜合數量,是足夠多數個體數量的差異綜合。
但這並不否認對個別單位的調查研究,以大量觀察為依據的綜合數量特徵形式來研究現象的發展過程 ,不可避免趨於一般化 、抽象化。因此,在對現象整體進行研究的同時,有必要選擇個別有代表性的典型單位,進行深入調查和研究,使人們對現象整體的認識更加深刻和豐富。

3.具體性
社會經濟統計學是研究具體地點 、時間、條件下的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方面,這一特點是社會經濟統計學與數學與數理統計學的根本區別,數學所研究的量是抽象的量,而統計學所研究的量是社會經濟現象的具體的量。另一方面,統計學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的量,並不是孤立地研究量,而總是與質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社會經濟統計學是計量而又較質的科學。但是,社會經濟統計學畢竟是研究量的科學 ,雖然把社會經濟統計學與數學區別開 ,這並不是說,統計不需要利用數學研究方法,事實上,在實際統計工作中,在研究具體的經濟現象時,要注意廣泛利用各種數學分析方法。

性質

統計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即統計工作,是認識世界的有力武器,無論認識自然界還是認識人類社會,都離不開統計。在認識社會方面的統計就稱為社會經濟統計,它是從數量方面入手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的狀況及發展規律的一種手段。列寧在《現代農業的資本主義制度》一文中,對社會經濟統計的性質作了精闢的論述,指出社會經濟統計是"社會認識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對列寧這一論斷,可以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認識論的論述和關於客觀事物都是質和量的辨證統一的論述兩個方面進行理解。

研究對象

社會經濟統計雖然是一門方法論科學,但統計方法並不是主觀臆想的結果,而是對統計實踐活動進行理論總結的產物。因此,若脫離了對社會經濟統計活動的研究,統計方法也就無從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經濟統計的研究對象只能是社會經濟統計活動的過程。
社會經濟統計學雖然是指導如何認識社會經濟活動的方法論學科,它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數學、數理統計學的關係最為密切,讀者應對這些關係有正確的理解。

與其他學科

除各部門統計學與相對應的部門學科聯繫密切外,社會經濟統計學作為一個整體,與哲學、政治經濟學和數學的關係最為密切。

哲學中物質是第一性的原理、事物對立統一的法則、事物普遍聯繫和不斷發展的觀點等,都是社會經濟統計學中所論述的許多方法的依據。社會經濟統計學也以社會經濟理論科學所揭示的經濟關係和經濟規律作為其理論指導。例如,總產值、淨產值、工資、利潤、勞動生產率等具體統計指標,都反映一定的經濟範疇。在確定它們的概念和計算範圍時,也是以政治經濟學所闡述的有關原理為依據的。

社會經濟統計學還運用數學方法,包括數理統計方法,以進行嚴密的數量描述和定量分析。在社會經濟現象中,許多數量關係可以利用一定的數學模型來研究。所以,社會經濟統計學不斷吸收和運用現代數學方法的最新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