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中國居家養老基金會統籌,社區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國民族生活習慣,選擇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養老方式。它以社區為平台,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其中,創辦老年食堂是開展社區居家養老助餐服務的重點和難點)。
老年人住在自己家中或長期生活的社區里,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養老機構或相關組織提供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它是介於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利用社區資源開展養老照顧,由正規服務機構、社區志願者及社會支持網路共同支撐,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幫助和支援,使他們能在熟悉的環境中維持自己的生活。由於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老齡化程度更為嚴重。社區是城市老年人生活和日常活動的主要場所,社區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方式,保留了傳統在家養老的形式,利用個人、家庭、社區和社會的力量和資源,向老年人提供就近而又便利的服務,滿足老年人養老的心理和物質需求,讓老年人擁有穩定、良好的生活狀態,減輕其子女的日常照料負擔,彌補社會養老機構的不足,能較好地解決老年居民的實際問題,順應了人口老齡化的客觀要求。
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這種服務模式既解決了在養老院養老親情淡泊的問題,又解決了傳統居家養老服務不足的難題,是一種介於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新型養老模式。
老齡化社會是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達到或超過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結構模型。按照聯合國的傳統標準是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新標準是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即該地區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齡化國家行列。預計到下個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可能達到四億,將占社會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系統組成
社區居家養老系統由智慧型軟交換系統軟體和終端通信設備組成,智慧型軟交換系統軟體是實現智慧型化的信息交換平台,終端通信設備實現撥號功能。由通信終端、智慧型平台、社區服務站形成一個完整、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我國模式
第一、傳統的居家養老
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就是“養兒防老”、“多子多福”、“金家、銀家,不如自己的窮家。”生有五男二女,是前世積下的陰德。在自己習慣的家庭養老,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出門有熟悉的鄰里,互致問候,拉呱聊天。環境熟悉,閉著眼睛也不會走錯路,聞著廚房的灶煙也能回到家。能有子女的“床前百日孝”,就心滿意足了。另外,傳統的居家養老在家庭原有的平台之上進行,養老成本相對比較低。
當今家庭規模向小型化發展,子女數減少,加上當前老人與子女共居向分居轉變,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的出現使子女對老人的贍養更加困難。對於子女而言,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就業壓力、社會競爭使得不少子女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相應地減少了與老年人的照顧時間,使得不少人陷入"事業人士"與"孝順子女"角色的衝突當中。這就對傳統的居家養老發起了尖銳的挑戰。
第二、養老服務機構
1、社會福利院
社會福利院是以政府投資為主,並給予信息資源、政策支持。同時募集社會資金,建設、改善相關設施,收養市區“三無”老人,孤殘兒童、棄嬰,實行養、治、教並舉的工作方針,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其養老功能微乎其微。
2、敬老院
敬老院是在農村“五保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期,農業生產合作社對缺乏勞動能力、生活沒有依靠的鰥、寡、孤、獨者,實行保吃、保穿、保醫、保住、保葬(兒童則為保教),簡稱“五保”。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對五保戶實行集中供養,在全國各地興辦了一批敬老院。1978年以來,隨著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集體經濟的發展,敬老院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後來有些城市街道也辦起了敬老院。
3、老年公寓
中國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在上海、北京、天津、大連、煙臺等地由政府民政部門興建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是指既體現老年人居家養老,又能享受到社會提供的各種服務的老年住宅,屬於機構養老的範疇。
4、社會民辦養老機構
一是民辦老年公寓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政策室曾對北京1600餘名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大調查,希望入住老年公寓的人數達1000餘人,一些老年公寓還出現人滿為患的局面,老年公寓正日益獲得老年人的歡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產階層的人群不斷增加,2009年之後,很多老年公寓,已經不再是獨立的慈善或者福利機構,反而變成了一種需求,甚至有人在未有退休之前就開始預訂老年公寓。
這就給民辦老年公寓的誕生以契機。一些富商、房地產商、公立、私立醫院等,在尚不完善的政策支持下,建設起來具有“福利性事業、市場化經營”特點的老年公寓,各種形式的由個人、社會或企業建立的老年公寓在各地相繼出現。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老年公寓已經很普遍,並且出現低、中、高檔分級。填補了國家辦老年公寓的不足。
二是民辦敬老院
農村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主動為社會福利事業做貢獻。個人出資建敬老院,把無依無靠、病殘鰥寡、不能進入鄉鎮敬老院的困難老人免費收養起來。填補了農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養老機構的不足。
第三、社區居家養老
我國現階段國情是人一旦變老,就有一種落葉歸根的心理,到了陌生的環境,很容易產生失落、惆悵、孤獨的情緒。居家養老可以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延續以往的社會網路,使老人的心理更健康。當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獨居老人的增加趨勢,家庭贍養功能弱化的特點,使家庭養老走進死角。
現代社會多元化的趨向使老年人群對養老的期望值增高,傳統的機構養老服務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老人對生活品質的高水平需求。以社區村,居委會為核心、社區居家養老為依託、社會化專業服務與非專業化服務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成為新型養老模式。
一是組建“以老助老”互助小組,組織社區老人開展互助活動。一些樂於奉獻的老人自願騰出自己的房子,發揮自己的特長用於助老服務,並相互提供家政、娛樂、體育、醫療等各種幫助。
二是建立健全社區老年福利服務網路,如社區醫療保健站、托老所、養老院、護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等,把老年社區福利服務網路建設納入社區建設中。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會照料系統,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組織志願者為老人看護和日常服務。民政部實施的“星光計畫” 是推進社區福利建設的有效形式,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服務體系,逐步走上社會化、產業化的道路。
在農村,仍以家庭養老為主,但是近年來,農村家庭養老功能也呈弱化趨勢,社會養老功能不斷加強,有條件的敬老院建成綜合性、多功能、面向農村老人的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社會救濟和五保戶的供養制度,倡導村民互助。教育年輕人要孝敬老人,加強法制觀念。使農村弧寡老人都能過上有吃有穿有住有醫有葬的五保生活,貧困老人通過最低生活保障線獲得救助。但是,社區居家養老作為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還處在起步階段,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國地廣人密,情況各異。尚需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同心協力,把社區居家養老這項新興的事業辦好。
創新模式
1) 隨著居家養老的普及,老人的家屬對居家養老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老人GPS定位跟蹤顯得尤為突出,比如,老人跌倒在街道上,家人不知道老人在哪裡出事情,家屬可以根據gps的定位跟蹤老了解老人的位置。
目前政府對居家養老的要求增加了GPS定位老人位置的要求,防止老人突發疾病,不知老人在什麼位置,急救人員或家屬不知道到哪裡找老人,GPS定位解決了這一問題。
本部分以物理示意圖的形式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