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近年來,“社會化行銷”、“社交媒體行銷”、“社交化行銷”、“社交關係行銷”及“社交網路行銷”等詞的提及率較高,出現了大量的機構向廣告主(需做行銷或推廣的企業)推銷形形色色的相關服務;業界很少對這幾個詞加以區分。這讓一些廣告主感到了困惑,甚至搞不清“網路行銷”與“社交網路行銷”之間的區別。業界人士對這幾個詞的理解有時也不太一致。嘗試對這幾個概念做出區分和界定,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待有識之士給予更加完美的解釋。
概念
需要說明的是,之所以要區分和界定這幾個概念,不是為了效顰於孔乙己先生,而是無論從字面來理解,還是從理論來推敲,這幾個概念所涵蓋的範圍有所不同,所覆蓋的用戶群也有差異。因此,廣告主向這些用戶做行銷的渠道、方法和成本也就有了差別。尤其是涉及到採購第三方服務時,清晰的概念有利於廣告主與服務提供商就契約的約定範圍達成一致的理解,不要遺忘某些用戶,也可減少扯皮現象的發生,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先說說“社交化行銷”和“社交關係行銷”。“社交”即“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是指人們運用某種方式來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以達到某種目的而開展的活動。顯然,人類的社交活動具備了擴散某件事情的能力。如果這件事情恰好是關於某個商品的,也就成了企業所期望的“行銷”或“推廣”行為,正所謂“口口相傳”。如果有人能有意識地利用他人的社交活動開展行銷活動,就形成了所謂的“社交化行銷”。“社交化行銷”其本質就是“基於社交關係開展的行銷”,也就是“社交關係行銷”,後者表述得更精確一些。基於社交關係開展的行銷,如果設計的比較巧妙的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被影響者還不排斥,甚至會喜歡。這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及專業知識的匱乏,人們在做購買決策時容易陷入迷茫的狀態。這時,人們往往希望有“專家”或“有經驗”的人來幫忙。信賴感會使人們超過60%的購買決策受到好友的影響。社交化行銷雖然是隨著網際網路,尤其是社交網路的發展而熱起來的,但卻是古已有之,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我們以往熟悉的“找關係、尋路子,請客送禮賣產品”等等都是社交化行銷的具體套用案例,只不過表現的有點讓人側目。有了社交網路之後,社交化行銷做起來更便捷了,範圍更廣,形式和內容也更多樣化了。所以,你可能已經猜到了,社交化行銷不只是在網上才能做,線上下的真實生活中照樣可以開展。比如,在2015年春節期間,濟南市的旅遊部門舉辦了“把美麗的濟南寄出去”的活動,具體做法是給全市的中小學生每人發了若干張明信片及郵票,鼓勵孩子們把明信片寄給遠方的親朋好友。這個活動就是利用了人們的社交關係,既促進了孩子們與遠方親友之間的關係,又推廣了濟南的城市品牌,可謂一舉兩得。除此之外,線下還有許多可以開展行銷的社交活動,如:好友聚會、培訓、旅遊等等。明確這個概念的目的,是要大家清楚,做社交化行銷,不要只盯著線上,線上下舉辦的活動更具感染力、傳播力和黏性。比如小米手機每年在各地大量地舉辦“爆米花”活動,邀請“米粉”聚會玩樂,在大批冬粉中已經形成了宗教般的虔誠,對小米品牌的傳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本文開篇之初所列舉的幾個詞,除了“網路行銷”之外,其餘的基本都是為了表達這種“基於社交關係開展的行銷活動”這個理念,但只有“社交化行銷”或“社交關係行銷”才更準確。
“社交網路行銷”及“社交媒體行銷”。這兩個詞的含義是相同的,都是指基於社交網路這類新媒體開展的行銷活動。社交網路是網民用來管理其社交關係的工具和媒介,又被稱為“社交媒體”。社交網路的關鍵價值之一是使人們的社交關係可視化和工具化,使人際信息的傳遞數位化、實時化和可追溯化。打開一個人的微信、QQ、微博或手機通訊錄,就可以看到他的好友有哪些;通過這些工具,一個人足不出戶就可以把信息瞬間傳遍自己所有的親朋好友,甚至可以查詢一年前他“說”了什麼?社交網路行銷或社交媒體行銷是社交化行銷的一種形式,但不能替代後者,因為沒有涵蓋線下部分。
“社會化行銷”。這個詞主要是指“社會化媒體行銷”。但這個簡稱雖然說起來方便,但帶來了理解上的困難。“社會化”這個概念與“家庭化”相對,只要你的行為超出了家庭的範疇,我們就認為進入了“社會”範疇。什麼行銷不是“社會化”的呢?有誰會刻意把行銷活動限制在家庭成員之間呢?顯然沒有。無論是電視廣告、報紙廣告,還是街邊小廣告,其實都是“社會化行銷”。所以“社會化行銷”一詞雖然源於“社會化媒體行銷”,但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不再局限於基於社交媒體開展的行銷活動了。
總結
總結一下。只要你搞行銷活動,肯定是“社會化”的。如果你的行銷活動是基於人際關係開展的,就可以稱它為“社交化行銷”或“社交關係行銷”,可以線上上做,也可以線上下做,或者兩者相結合;如果你只想在社交媒體或社交網路上做,就可以稱之為“社交媒體行銷”或“社交網路行銷”。
下圖也許有助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