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為了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避免和減少礦區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等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檔案,制定本技術政策。

總則

(一)目的和依據

為了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避免和減少礦區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等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檔案,制定本技術政策。

(二)適用範圍

本技術政策適用於從事固體礦產資源開發的企業,不包括從事放射性礦產、海洋礦產開發的企業。

本技術政策適用於礦產資源開發規劃與設計、礦山基建、採礦、選礦和廢棄地復墾等階段的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

(三)指導方針和技術原則

1.礦產資源的開發應貫徹“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並舉;以及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過程控制、綜合治理”的指導方針。

2.礦產資源的開發應推行循環經濟的“污染物減量、資源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的技術原則,具體包括:

(1)發展綠色開採技術,實現礦區生態環境無損或受損最小;

(2)發展乾法或節水的工藝技術,減少水的使用量;

(3)發展無廢或少廢的工藝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4)礦山廢物按照先提取有價金屬、組分或利用能源,再選擇用於建材或其它用途,最後進行無害化處理處置的技術原則。

(四)實現目標

1.2010年應達到的階段性目標

(1)新、擴、改建選煤和黑色冶金選礦的水重複利用率應達到90%以上;新、擴、改建有色金屬系統選礦的水重複利用率應達到75%以上;

(2)大中型煤礦礦井水重複利用率力求達到65%以上;

(3)已建立地面永久瓦斯抽放系統的大中型煤礦,其瓦斯利用率應達到當年抽放量的85%以上;

(4)煤矸石的利用率達到55%以上,尾礦的利用率達到10%以上;

(5)歷史遺留礦山開採破壞土地復墾率達到20%以上,新建礦山應做到邊開採、邊復墾,破壞土地復墾率達到75%以上。

2.2015年應達到的階段性目標

(1)選煤廠、冶金選礦廠和有色金屬選礦廠的選礦水循環利用率在2010年基礎上分別提高3%;

(2)大中型煤礦礦井水重複利用率、大中型煤礦瓦斯利用率、煤矸石的利用率、尾礦的利用率在2010年基礎上分別提高5%;

(3)歷史遺留礦山開採破壞土地復墾率達到45%以上,新建礦山應做到邊開採、邊復墾,破壞土地復墾率達到85%以上。

(五)考核指標體系

政府主管部門應建立和完善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的考核指標體系,將下述指標納入考核指標體系:

(1)採礦回採率、貧化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等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指標;

(2)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煤礦瓦斯抽放利用率、水重複利用率等廢物資源化利用指標;

(3)土地復墾率、礦山次生地質災害治理率等生態環境修復指標。

(六)清潔生產

鼓勵礦山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優先選用采、選礦清潔生產工藝,杜絕落後工藝與設備向新開發礦區和落後地區轉移。

規劃設計

(一)禁止的礦產資源開發活動

1.禁止在依法劃定的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湖泊周邊、文物古蹟所在地、地質遺蹟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等區域內採礦。

2.禁止在鐵路、國道、省道兩側的直觀可視範圍內進行露天開採。

3.禁止在地質災害危險區開採礦產資源。

4.禁止土法采、選冶金礦和土法冶鍊汞、砷、鉛、鋅、焦、硫、釩等礦產資源開發活動。

5.禁止新建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可恢複利用的、產生破壞性影響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

6.禁止新建煤層含硫量大於3%的煤礦。

(二)限制的礦產資源開發活動

1.限制在生態功能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過渡區)內開採礦產資源。

生態功能保護區內的開採活動必須符合當地的環境功能區規劃,並按規定進行控制性開採,開採活動不得影響本功能區內的主導生態功能。

2.限制在地質災害易發區、水土流失嚴重區域等生態脆弱區內開採礦產資源。

(三)礦產資源開發規劃

1.礦產資源開發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選址、布局應符合所在地的區域發展規劃。

2.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應制定礦產資源綜合開發規劃,並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規劃內容包括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水土保持、廢棄地復墾等。

3.在礦產資源的開發規劃階段,應對礦區內的生態環境進行充分調查,建立礦區的水文、地質、土壤和動植物等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基礎狀況資料庫。

同時,應對礦床開採可能產生的區域地質環境問題進行預測和評價。

4.礦產資源開發規劃階段還應注重對礦山所在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

(四)礦產資源開發設計

1.應優先選擇廢物產生量少、水重複利用率高,對礦區生態環境影響小的采、選礦生產工藝與技術。

2.應考慮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延伸建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提倡煤-電、煤-化工、煤-焦、煤-建材、鐵礦石-鐵精礦-球團礦等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延伸建設。

3.礦井水、選礦水和礦山其它外排水應統籌規劃、分類管理、綜合利用。

4.選礦廠設計時,應考慮最大限度地提高礦產資源的回收利用率,並同時考慮共、伴生資源的綜合利用。

5.地面運輸系統設計時,宜考慮採用封閉運輸通道運輸礦物和固體廢物。

礦山基建

1.對礦山勘探性鑽孔應採取封閉等措施進行處理,以確保生產安全。

2.對礦山基建可能影響的具有保護價值的動、植物資源,應優先採取就地、就近保護措施。

3.對礦山基建產生的表土、底土和岩石等應分類堆放、分類管理和充分利用。

對表土、底土和適於植物生長的地層物質均應進行保護性堆存和利用,可優先用作廢棄地復墾時的土壤重構用土。

4.礦山基建應儘量少占用農田和耕地,礦山基建臨時性占地應及時恢復。

採礦

(一)鼓勵採用的採礦技術

1.對於露天開採的礦山,宜推廣剝離—排土—造地—復墾一體化技術。

2.對於水力開採的礦山,宜推廣水重複利用率高的開採技術。

3.推廣套用充填採礦工藝技術,提倡廢石不出井,利用尾砂、廢石充填採空區。

4.推廣減輕地表沉陷的開採技術,如條帶開採、分層間隙開採等技術。

5.對於有色、稀土等礦山,宜研究推廣溶浸採礦工藝技術,發展集采、選、冶於一體,直接從礦床中獲取金屬的工藝技術。

6.加大煤炭地下氣化與開採技術的研究力度,推廣煤層氣開發技術,提高煤層氣的開發利用水平。

7.在不能對基礎設施、道路、河流、湖泊、林木等進行拆遷或異地補償的情況下,在礦山開採中應保留安全礦柱,確保地面塌陷在允許範圍內。

(二)礦坑水的綜合利用和廢水、廢氣的處理

1.鼓勵將礦坑水優先利用為生產用水,作為輔助水源加以利用。

在乾旱缺水地區,鼓勵將外排礦坑水用於農林灌溉,其水質應達到相應標準要求。

2.宜採取修築排水溝、引流渠,預先截堵水,防滲漏處理等措施,防止或減少各種水源進入露天采場和地下井巷。

3.宜採取灌漿等工程措施,避免和減少採礦活動破壞地下水均衡系統。

4.研究推廣酸性礦坑廢水、高礦化度礦坑廢水和含氟、錳等特殊污染物礦坑水的高效處理工藝與技術。

5.積極推廣煤礦瓦斯抽放回收利用技術,將其用於發電、製造炭黑、民用燃料、製造化工產品等。

6.宜採用安裝除塵裝置,濕式作業,個體防護等措施,防治鑿岩、鏟裝、運輸等採礦作業中的粉塵污染。

(三)固體廢物貯存和綜合利用

1.對採礦活動所產生的固體廢物,應使用專用場所堆放,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環境污染及誘發次生地質災害。

(1)應根據採礦固體廢物的性質、貯存場所的工程地質情況,採用完善的防滲、集排水措施,防止淋溶水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2)宜採用水覆蓋法、濕地法、鹼性物料回填等方法,預防和降低廢石場的酸性廢水污染;

(3)煤矸石堆存時,宜採取分層壓實,粘土覆蓋,快速建立植被等措施,防止矸石山氧化自燃。

2.大力推廣採礦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技術。

(1)推廣表外礦和廢石中有價元素和礦物的回收技術,如採用生物浸出-溶劑萃取-電積技術回收廢石中的銅等;

(2)推廣利用採礦固體廢物加工生產建築材料及製品技術,如生產鋪路材料、制磚等;

(3)推廣煤矸石的綜合利用技術,如利用煤矸石發電、生產水泥和肥料、制磚等。

選礦

(一)鼓勵採用的選礦技術

1.開發推廣高效無(低)毒的浮選新藥劑產品。

2.在乾旱缺水地區,宜推廣乾選工藝或節水型選礦工藝,如煤炭乾選、大塊乾選拋尾等工藝技術。

3.推廣高效脫硫降灰技術,有效去除和降低煤炭中的硫分和灰分。

4.採用先進的洗選技術和設備,推廣潔淨煤技術,逐步降低直接銷售、使用原煤的比率。

5.積極研究推廣共、伴生礦產資源中有價元素的分離回收技術,為共、伴生礦產資源的深加工創造條件。

(二)選礦廢水、廢氣的處理

1.選礦廢水(含尾礦庫溢流水)應循環利用,力求實現閉路循環。未循環利用的部分應進行收集,處理達標後排放。

2.研究推廣含氰、含重金屬選礦廢水的高效處理工藝與技術。

3.宜採用塵源密閉、局部抽風、安裝除塵裝置等措施,防治破碎、篩分等選礦作業中的粉塵污染。

(三)尾礦的貯存和綜合利用

1.應建造專用的尾礦庫,並採取措施防止尾礦庫的二次環境污染及誘發次生地質災害。

(1)採用防滲、集排水措施,防止尾礦庫溢流水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2)尾礦庫壩面、壩坡應採取種植植物和覆蓋等措施,防止揚塵、滑坡和水土流失。

2.推廣選礦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技術。

(1)尾礦再選和共伴生礦物及有價元素的回收技術;

(2)利用尾礦加工生產建築材料及製品技術,如作水泥添加劑、尾礦制磚等;

(3)推廣利用尾礦、廢石作充填料,充填採空區或塌陷地的工藝技術;

(4)利用選煤煤泥開發生物有機肥料技術。

廢棄地復墾

1.礦山開採企業應將廢棄地復墾納入礦山日常生產與管理,提倡採用采(選)礦—排土(尾)—造地—復墾一體化技術。

2.礦山廢棄地復墾應做可墾性試驗,採取最合理的方式進行廢棄地復墾。

對於存在污染的礦山廢棄地,不宜復墾作為農牧業生產用地;對於可開發為農牧業用地的礦山廢棄地,應對其進行全面的監測與評估。

3.礦山生產過程中應採取種植植物和覆蓋等復墾措施,對露天坑、廢石場、尾礦庫、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進行穩定化處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

廢石場、尾礦庫、矸石山等固廢堆場服務期滿後,應及時封場和復墾,防止水土流失及風蝕揚塵等。

4.鼓勵推廣採用覆岩離層注漿,利用尾礦、廢石充填採空區等技術,減輕採空區上覆岩層塌陷。

5.採用生物工程進行廢棄地復墾時,宜對土壤重構、地形、景觀進行最佳化設計,對物種選擇、配置及種植方式進行最佳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