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磚屬於建築用陶,在中國古代建築中用途廣泛,是房屋、城牆、道路、陵墓的主要用材。中國最早的磚發現於陝西扶風雲塘的西周晚期灰坑中。此類磚用於貼築土牆表面,有保護和裝飾作用。磚的普遍使用在春秋戰國時期,形狀有方形、長方形、曲尺形,用來鋪地、砌牆。戰國時還有空心磚,上壓印花鳥紋,多用於貴族墓中。秦代,隨著制陶業的發展,磚的生產規模擴大、燒造技術進步。磚的質量提高,品種增多。秦磚主要有鋪地磚和空心磚兩種。有子母磚、五棱磚、曲尺形磚、楔形磚等。鋪地磚磚面飾有太陽紋、米格紋、小方格紋、平行線紋等,空心磚多模印有幾何紋飾,或用陰線刻劃龍紋、鳳紋。同時銘文磚、畫像磚在秦代開始出現,銘文多為戳印的“璽印式”,畫像內容也很簡單。西漢前期,真正的磚出現了,它們被稱為“小型磚”,以區別體積龐大的空心磚。其特點是小型、實心、長方形或正方形,長度從20多厘米到30多厘米不等,用於各種建築物。裝飾圖案以幾何紋為主,這是漢代在建築方面的一大發明。西漢時期,大型建築普遍用磚鋪地,空心磚墓也廣為流行。東漢時,空心磚突然衰落乃至絕跡,在四川地區流行起了畫像磚,專門用於墓室,內容豐富,主要反映社會生活和生產活動。西漢武帝以後,磚文內容不斷豐富,表現形式也擺脫了“璽印式”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東漢時,磚文由關中地區擴大到中原及江南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期,磚文主要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盛行。隋唐以後,逐漸衰落下去。磚文為歷史、考古、古文字及書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是與甲骨文、金文、璽印文字、石刻文字同等重要的銘刻資料。
陳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學家,著名的收藏家。字壽卿、酉生,號簠齋、伯潛。山東濰縣(今濰坊市)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方略館分校。鹹豐四年(1854)辭官歸里,自號海濱病史、林下田間大夫。好藏古物,又長於墨拓,工古文字學。簠齋收藏之富,鑑別之精甲於天下,僅舉其有銘文者,計商周銅器248件、秦漢銅器97件、石刻119件、磚326件、瓦當923件、銅鏡200件、璽印7000餘方、封泥548方、陶文5000片、泉鏡鏃各式范1000件。陳氏於古文字學之貢獻有鑑古、考古、釋古、博古四個方面。與吳式芬、吳雲、潘祖蔭、吳大澂等文字之交甚密。卒於光緒十年(1884),享年72歲。
茲選照拓片兩幅。一為第一冊第二十八頁雙件磚拓,為三國魏甘露三年(258)的紀年磚與同年八月丁亥之“菱迴紋磚”;另一為第三十四頁單件紀年磚,為東漢永元六年(94)之“擊鼓出行圖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