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寨營鄉

磚寨營鄉

磚寨營鄉位於臨漳縣縣城東南,距縣城25.5公里。鄉政府駐地前屯。2005年統計,全鄉總面積5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9580畝,總人口4215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59人;轄33個自然村、30個行政村。

基本信息

建置沿革

清代,屬河南彰德府臨漳縣東路。民國期間,屬河南省安陽專署第四區。1949年,臨漳縣劃歸河北省,屬河北省邯鄲專署臨漳縣第八區(駐柳園)。1953年置前屯鄉,屬臨漳縣第六區(駐柳園)。1958年4月,置磚寨營鄉;8月,撤銷鄉鎮建置,實行人民公社,下設管理區,下轄生產大隊,磚寨營管理區屬東風人民公社(駐柳園)。1961年,磚寨營管理區改磚寨營公社。1984年,撤社改鄉,磚寨營公社改磚寨營鄉。1993年,邯鄲地區與邯鄲市合併,磚寨營鄉屬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至今。

行政區劃

磚寨營鄉現轄30個行政村,33個自然村:

磚寨營、前屯、後屯、前洹橋、後洹橋、彭村、老莊、申小屯、都村、張柳、東風柳、北章、向陽村(轄崔柳)、朝陽村、朴莊、李全莊、崔莊、沙莊、喬莊、金莊、蘇村、崗上、孫村、油房、東辛莊、協王村(轄姜村)、范廟(轄高村)、官村、宋村、羊羔屯。

地理環境

磚寨營鄉地處邯鄲市東南部、河北省南端,東與魏縣回隆鎮、車往鎮交界,南與河南省安陽縣北郭鄉接壤,西與柳園鎮相連,北隔漳河與秤鉤鎮相望。鄉政府駐地西北至邯鄲市60公里,西南到安陽市35公里。

轄村簡介

磚寨營

《臨漳縣誌》記載,清代縣內有“九營”,其中有磚寨營。因寨牆是用磚壘的,故得名磚寨營。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磚寨營。村名沿用至今。磚寨營耕地面積4559畝,農業人口2860人。

前屯、後屯

在北宋叫符家,明正德年為佛家屯,清乾隆年為前、後二佛家屯,鹹豐、光緒年間有前佛屯。今為前、後佛屯。

據查,此地原有一座佛廟。明初,人們遷此定居,在佛廟南建立的村落為前佛家屯;在佛廟北建立的村落為後佛家屯。後逐步演變為前屯、後屯。

前屯耕地面積4762畝,農業人口3505人。

後屯耕地面積534畝,農業人口560人。

前洹橋、後洹橋

北宋有南洹橋、北洹橋。元代為元橋。明正德年為洹橋社。清乾隆年為袁橋,鹹豐年至今為前洹橋,後洹橋。

據傳,洹河曾流經此地,居民在此地建橋。在洹河附近建立的村落得名洹橋。後人口發展,村分為二:在南者為前洹橋,在北者為後洹橋。此二村原屬安陽縣轄,1947年5月屬新設之漳南縣轄,1949年10月劃入臨漳縣。

前洹橋耕地面積1802畝,農業人口1377人。

後洹橋耕地面積1758畝,農業人口1115人。

彭村

據《彭氏家譜》記載,明初彭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名彭家村。清鹹豐年至今為彭家村,後簡化為彭村。彭村現有耕地1090畝,農業人口641人。

老莊

據《李氏家譜》記載,明初李姓遷此定居建立村寨,村名李家寨。到了清代,漳河逐漸流此,不斷泛濫成災,居民大部外遷,留下在此居住的將村名改為老莊。清乾隆年為老莊,村名沿用至今。老莊耕地面積1326畝,農業人口1126人。

申小屯

明初,申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因村不大,故名申家小屯,後簡化為申小屯。清鹹豐年為申小屯。村名沿用至今。申小屯耕地面積2050畝,農業人口1242人。

都村

明初,都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村名都家村。清乾隆年為都家村,後簡稱都村。村名沿用至今。都村現有耕地1425畝,農業人口950人。

張柳

明初,張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周圍柳樹較多,取村名張家柳村,後簡化為張柳。清光緒年為張家柳村。村名沿用至今。張柳耕地面積2095畝,農業人口1124人。

東風柳(螞蚱柳村)

明初,從山西洪洞遷民到此,在柳樹茂密的螞蚱廟旁定居。取名螞蚱柳村。1966年改為東風柳。東風柳耕地面積2857畝,農業人口1567人。

北章

清乾隆年間,漳河流經於此。居民在漳河故道內建立村落,取名漳里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漳里村。因在回隆集之北,1949年改為北章。北間耕地面積2088畝,農業人口1134人。

向陽村(關王廟)

此地原有一座關王廟。明初,從山西洪洞遷民到此,在關王廟旁定居,取村名關王廟。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關王廟。1964年改為向陽村。向陽村耕地面積1560畝,農業人口1100人。

崔柳

明初,崔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在柳林旁定居,取村名崔家柳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崔家柳村。村名沿用至今。簡稱崔柳,現歸向陽村轄。

朝陽村(龍王廟)

此地原有一座龍王廟。明初,從山西洪洞遷民到此,在龍王廟旁定居,取村名龍王廟。1964年改為朝陽村。朝陽村耕地面積494畝,農業人口409人。

朴莊

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此村原名破家莊,後演變為朴莊。朴莊耕地面積1060畝,農業人口704人。

李全莊

明初,李全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村名李全莊。李全莊耕地面積884畝,農業人口560人。

崔莊

據《崔紹周家譜》記載,明洪熙元年(1425年),江蘇省揚州府江都縣崔明功隨趙王朱高燧到彰德府上任,其家眷在此落戶,取名崔家莊。簡稱崔莊。崔莊耕地面積4565畝,農業人口2563人。

沙莊

據查,最初郭、馬、李三姓到此居住,取名郭馬李家莊。後梁姓、宋姓遷居此村。為保留原意,改名仨莊,後演變為沙莊。清鹹豐年至今為沙莊。沙莊耕地面積2611畝,農業人口1609人。

喬莊

據《喬松升家譜》記載,明初,喬姓從山西洪洞遷到洹橋村東南定居。明崇禎年因受水患,又遷居此地建立村落,取名喬家莊,簡稱喬莊。喬莊耕地面積3857畝,農業人口2162人。喬氏、盧氏、陳氏為喬莊的三大姓氏。

金莊

明初,金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金家莊,後簡化為金莊。金莊耕地面積2177畝,農業人口1319人。

蘇村

據查,明初,蘇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蘇家村,簡稱蘇村。蘇村耕地面積1545畝,農業人口729人。

崗上

據查,這一帶地勢較高,建立村落後取名東崗村。《臨漳縣誌》記載,明萬曆年間,東崗村西側有西上村,因漳河泛濫,西上村並於東崗村,改名崗上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有崗上村,村名沿用至今。崗上耕地面積1346畝,農業人口1018人。相傳,明萬曆年間朝中大官李秦(人稱李黃門)即為崗上村人。

孫村

明初,孫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名孫家村。清鹹豐年至今皆為孫家村,簡稱孫村。孫村耕地面積683畝,農業人口535人。

油房

據《孟氏家譜》記載,明初,孟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開設油房,故取村名孟家小油房,後簡化為油房。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油房村,村名沿用至今。油房耕地面積1448畝,農業人口1391人。

東辛莊

據《臨漳縣誌》記載,明萬曆年間,崗上李秦是朝中黃門大官,他在村東、村西修了兩座莊園,僱人看管。人們逐漸在此定居,形成村落。此村在東,取名東新莊,後演變為東辛莊。清光緒年為東辛莊。村名沿用至今。東辛莊耕地面積2067畝,農業人口1598人。

協王村

據碑文記載,明初,王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曾起名王家村,因該村地形斜,取名斜王村。斜字帶貶義,又將“斜”改“協”,村名協王村。協王村耕地面積2887畝,農業人口1721人。

1942年冬至於1945年8月,冀南軍區曾在協王村建立“冀南軍區西南辦事處。”

姜村

據查,明初,姜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姜家村。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姜家村。村名沿用至今。簡稱姜村。姜村現歸協王村轄。

范廟

據查,明初,范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曾在村東修一家廟,故名范家廟。清鹹豐年為范家廟村。村名沿用至今。簡稱范廟。范廟耕地面積1114畝,農業人口769人。

高村

據查,明初,高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高家村,簡稱高村。該村現歸范廟轄。

官村

據查,清朝前期,該村有一人給官僚李繼白當管家,年邁回家,人們就把該村叫管家村。清鹹豐年為管家村,後演變為官村。官村耕地面積2159畝,農業人口1084人 。

宋村

據《宋氏家譜》記載,明初,宋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宋家村。清鹹豐年為宋家。後簡化為樣村。宋村耕地面積1831畝,農業人口957人。

羊羔屯

據《臨漳縣誌》 記載,東魏、北齊時,此地是牧羊區,盛產羊羔,後逐漸形成村落,取名羊羔屯。清《乾隆彰德府志》記載為羊羔屯,村名沿用至今。羊羔屯耕地面積851畝,農業人口963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