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黑洞

各國科學家相繼研究了海洋、森林、草地、農田、濕地和土壤有機碳,來尋找“碳黑洞”,近20年中一直未果。 中國破解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發現,乾旱區地下鹹水中存在一個巨大的活動無機碳庫,是陸地上土壤、植物之外的第三個活動碳庫。 同時,通過自主研發的乾旱區生態系統模型,闡明了亞歐內陸乾旱區碳動態與全球變化存在互饋效應,揭示了隱匿碳庫的規模及其動態變化。

現象描述

隨著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高以及全球溫度的不斷上升,碳循環成為全球變化研究的焦點,其中全球碳平衡是其核心問題。科學家們在進行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中發現,有近20%的二氧化碳排放去向不明,這就是全球變化與碳循環領域熟知的“二氧化碳失匯”問題,即“碳黑洞”問題,每年失匯量約有19億噸,這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數量。各國科學家相繼研究了海洋、森林、草地、農田、濕地和土壤有機碳,來尋找“碳黑洞”,近20年中一直未果。

中國破解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發現,乾旱區地下鹹水中存在一個巨大的活動無機碳庫,是陸地上土壤、植物之外的第三個活動碳庫。該發現對國際學術權威關於“乾旱區無機碳在全球現代碳循環中可以忽略不計”的觀點提出了挑戰。
研究人員在對比鹽生荒漠土壤與綠洲農田土壤間的土壤呼吸差異時,證實了鹽鹼土對CO2的真實吸收,而CO2最終的歸宿是地下鹹水層。他們還揭示了荒漠植物高效光合過程、快速水分回響機制和地—氣界面碳交換開關效應,證實了1~6米的土層是荒漠區地下有機碳庫的主體。同時,通過自主研發的乾旱區生態系統模型,闡明了亞歐內陸乾旱區碳動態與全球變化存在互饋效應,揭示了隱匿碳庫的規模及其動態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