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氧比

碳氧比

碳氧比是指碳氧比能譜測井儀,它的工作模式是非彈一俘獲模式(IC) 、俘獲一∑模式(CS)。

碳氧比定義

伽馬射線-內部結構模型圖伽馬射線-內部結構模型圖

碳氧比定義:碳氧比能譜測井儀簡稱碳氧比(脈衝中子源在地層中激發的伽馬射線、伽馬能譜的數據採集和處理、碳氧比的計算、飽和度和孔隙度解釋模型)
碳氧比能譜測井:Carbon/oxygen (C/O) spectral logging

碳氧比能譜測井定義

:碳氧比能譜測井是一種脈衝中子測井方法。其探測深度較淺,約 25 cm。主要用於套管井測井,克服了目前電測井不能用於評價套管 井中地層含油性的困難,它是套管井評價地層岩性、含油性和孔隙度 的新方法。其理論基礎是快中子的非彈性散射理論。 當高能快中子射入地層之後,與地層中元素的原子核發生非彈性 散射,致使原子核處於激髮狀態。當原子核從激髮狀態恢復到穩定狀 態時,將會放射出具有一定能量的伽馬射線。對於不同元素的原子核 來說,其非彈性散射伽馬射線的能量不一樣。因此可對地層中的非彈 性散射伽馬射線進行能量和強度分析(即能譜分析),來確定地層中存 在那些元素及含量。

碳氧比的特點

1.石油是碳氫化合物,不含氧元素;而水是氫氧化合物,不含碳 元素。故在含油岩層中碳的含量比含水岩層要多,而含水岩層中氧 的含量比含油岩層多。因此可選取碳元素及氧元素分別作為油和水 的指示元素
當快中子與碳元素和氧元素原子核發生非彈性散射時,這兩種 元素不但具有較大的巨觀非彈性散射截面,而且放射出非彈性散射 伽馬射線能量較高,差別也較大(碳的散射伽馬射線能量4.43MeV, 氧的散射伽馬射線能量為6.13MeV),有利於作能譜分析。 基於上述原理,分別對不同地層進行能譜分析,就可以由碳元 素和氧元素的含量及其比值來劃分水淹層、確定油和水的含量。
2.脈衝中子源在地層中激發的伽馬射線 (1)快中子激發的γ射線序列 脈衝中子源以一定脈衝寬度和重複周期向地層發射中子束。能量 為14MeV的中子進入地層,首先與地層中某些核素原子核發生非彈性散 射,並發射非彈性散射γ射線,不同元素原子核的非彈性散射伽馬射 線的能量不一樣。 在中子發射後的10-8~10-6s時間間隔內,非彈性散射是中子能量 損失的主要方式。
3.脈衝中子源在地層中激發的伽馬射線 (1)快中子激發的γ射線序列可以認為:非彈性散射和由此引發的光子發射是在發射中子的持續期內 進行的,並且當中子發射停止時這一過程也立即終止。在隨後的脈衝間隔 里,即在中子發射後的10-6~10-3s的時間內,主要作用過程是彈性散射,中 子熱化並產生俘獲輻射。所以利用時間門可以把非彈性散射γ射線與俘獲輻 射γ射線區別開。 碳氧比γ能譜 測井,就是對地層 中先後產生的這兩 種γ射線做能譜分 析,求出碳氧比 值,進而確定含油 飽和度。 2.脈衝中子源在地層中激發的伽馬射線 (2)快中子非彈性散射γ射線 ① 非彈性散射γ射線 地層中能與 快中子發生非彈 性散射而產生γ 射線的核素主要 是12C、160、28Si 和40Ca。右表給 出這四種核素的 有關數據。 (2)快中子非彈性散射γ射線 ① 非彈性散射γ射線 表中第一列給出的γ射線能量,就是非彈性散射γ初始數據譜。從表中可 以看出,油氣儲層中最顯著的譜線是6.13MeV、4.43MeV、3.73MeV和1.78MeV, 它們分別是16O,12C,40Ca和28Si的特徵譜線。在測井中,選用這四種核素分別作 為碳、氧、鈣和矽元素的指示核素,因而這四條譜線也就是對應的幾種元素的 特徵譜線,見右上圖。 (2)快中子非彈性散射γ射線 ②非彈性散射γ射線儀器譜地層快中子非彈性散射γ射線計數,主要包括碳、氧、矽、鈣的貢獻。 下圖分別給出能量為14 MeV的中子與12C、160、28Si、40Ca發生非彈性散射產 生的γ射線譜,譜圖是用NaI(TI)閃爍計數γ譜儀測定的。 圖中所示 碳和氧的能譜 圖中可明顯地 看到各自的全 能峰、單逃逸 峰和雙逃逸 峰,而矽和鈣 的譜圖特徵峰 不夠顯著。 (2)快中子非彈性散射γ射線 ②非彈性散射γ射線儀器譜 實際測量時候,可選取四個特徵譜段(能 窗),使每個譜 段的計數儘可能 多地反映其中一 種核素的貢獻,以便於處理。2.脈衝中子源在地層中激發的伽馬射線 (3)俘獲γ能譜下圖是用BGO閃爍晶體,測到的俘獲伽馬能譜圖。 圖中縱線可分出H、Si、Ca、CI和 Fe的計數窗。可知:氫特徵峰在2.23 MeV處顯示清楚;矽兩個全能峰位分別 在3.54MeV和4.93MeV;鈣在6.42MeV和 4.42MeV處的兩個峰也較明顯;如地層 水為鹽水,則氯的最明顯的全能蜂在 6.11MeV,強烈影響鈣能窗計數,從而 干擾用矽鈣比區分砂岩和石灰岩。譜分 析將嚴重受地層水礦化度影響。 2.脈衝中子源在地層中激發的伽馬射線 (3)俘獲γ能譜脈衝中子源在地層中激發的各種γ射線的時間分布圖。 從圖中可知,測量時要用時間門控制測量快中子非彈性散射γ射線, 然後再根據能譜分析來確定射線的引起元素種類和元素含量。
4.★當源距小於25cm時,碳氧比 值受井眼內流體性質影響很大; ★當源距增大時井眼影響雖緩 慢減小,但直到超過70cm時還存在。 3.伽馬能譜的數據採集和處理 (1) 源距選擇和譜數據的採集 曲線④因地層和井內流體差別不 大,反映的只是比值的基值,無明顯 變化。單探測器儀器主要考慮減小井 的影響,源距應在統計精度允許的前 提下儘量選大一些,如40~50 cm。 雙探測器儀器:長源距探測器與 單晶儀器相同,主要反映地層的性 質;短源距探測器主要反映井眼內流 體的性質,源距應在儀器結構允許的 條件下儘可能短一些,如20cm。 3.伽馬能譜的數據採集和處理 。脈衝中子源重複周期100微 秒。兩個GSO閃爍探測器,分別偏靠井 壁和井眼,源距和結構都使短源距探 測器對井眼流體敏感而長源距探測器 對地層敏感。

RST簡介

1.典型儀器(RST)簡介 ②工作模式 A.非彈一俘獲模式(IC) 在中子發射持續期內採集快中子非 彈性散射γ射線譜,解譜得碳和氧的產 額,進而求出地層含油飽和度和井眼內 流體持油率。 而在中子發射間隔期內測量俘獲γ 譜,解譜求出地層的岩性、孔隙度和視 地層水礦化度。
2. 典型儀器(RST)簡介 ②工作模式 B.俘獲一∑模式(CS) 同時測量俘獲γ譜和計數率隨時間的衰 減,解俘獲γ能譜得元素產額,提供岩性、 孔隙度和視地層水礦化度,而由衰減曲線求 得地層熱中子巨觀俘獲截面∑。 C.SIGMA模式 快速(1800 ft/h)測量 熱中子巨觀俘獲截面∑。 (2) 典型儀器(RST)簡介 ③ 探測深度 斯侖貝謝的RST雙探測 器儀器,長、短源距探測范 圍有一定的差別。 雙探測器儀器解釋模型 是一組聯立方程,通過解此 方程來確定不同探測深度的 探測對象的飽和度或孔隙度 等特徵。

單位體積地層中的碳和氧原子數及其比值

① 純砂岩 碳氧原子數比為 n 3.74 S o COR = c = no 3.35 (1 S o ) + 5.32 (1 ) 從上式和右圖可以看出: A.當孔隙度大時,曲線的斜率大,測定 含油飽和度的靈敏度高; B.對孔隙度相同的地層,含油飽和度高 時靈敏度高; C.孔隙度高和含油飽和度也高的地層對 碳氧比測井有利,可達到較高的精度; D.低孔隙度高含水地層對測井不利,得 不到理想的效果。 (1)單位體積地層中的碳和氧原子數及其比值
② 純石灰岩 碳氧原子數比為 n 3.74 S o + 1.61 ) COR = c = no 3.35 (1 S o ) + 4.89 (1 ) 從上式和右圖可以看出: A.當含油飽和度為零時,碳氧原子 數比為O.333,比孔隙度為35%和含油 飽和度高達90%的純砂岩還要高; B.當含油飽和度達到20%時,孔隙 度不同的各條曲線交於一點,將曲線簇 分成兩部分; (1)單位體積地層中的碳和氧原子數及其比值 ②純石灰岩 C.當含油飽和度小於20%時, 對應於同一含油飽和度,孔隙度大 的地層碳氧原子數比值低; D.當含油飽和度大於20%時, 對應於同一含油飽和度,孔隙度大 的地層碳氧原子數比值高。
碳氧比能譜測井資料解釋主要是求含油飽和度S0(亦即剩餘油飽 和度),其解釋模型是建立在單位體積地層為油和岩石骨架中碳原子 數目與水和岩石骨架中氧原子的數目之比,即碳、氧原子密度之比。 這個比值與含油飽和度、孔隙度有一定的關係。 在實際解釋中是用模型井得出的經驗公式。 SO C / O (C / O )W = (C / O ) O (C / O )W 式中(C/O)W為水層中的碳氧比值; (C/O)O為油層中的碳氧比值; C/O為目的層測得的碳氧比值。 4.碳氧比的計算、飽和度和孔隙度解釋模型 (2)含油飽和度解釋模型 SO = C / O (C / O )W (C / O ) O (C / O )W 上式僅對油水層孔隙度與岩性基本一致時適用。 在儲集層孔隙度與岩性變化時,應考慮測得的Si/Ca,可按下式 求SO S O = C / O K ( Si / Ca ) XIW (C / O ) O (C / O )W 式中K與XIW根據試驗求得,通常取K=O.8,XIW=2.3562。解釋時 要進行孔隙度和泥質含量校正。 各油田根據地質特點,上述公式將各有變化。 4.碳氧比的計算、飽和度和孔隙度解釋模型 (3)儲層總孔隙度解釋模型 碳氧比測井中的C/I曲線記錄的是地層俘獲伽馬總計數率與非彈 性散射伽馬總計數率之比值,它與補償中子測井曲線相似,能較好的 反映地層的總孔隙度。 砂岩 φt = 2.9264 21.775(C / I ) + 58.651(C / I ) 2 56.131(C / I ) 3 石灰岩 φt = 1.5547 7.0128(C / I ) + 8.7240 (C / I ) 2 1.8552 (C / I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