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硤石(浙江)歷史悠久,古時曾先後是長水、由拳、嘉興、鹽官等縣的縣城,自唐永徽六年縣治南遷後,遂以“雙山夾水”改名“硤石”,是浙西諸郡市鎮之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硤石有享譽海內外的“硤石燈彩”,又是詩人徐志摩的家鄉。硤石擁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惠力寺經幢”(唐)、蔣百里故居、張宗祥故居、徐志摩故居等名勝古蹟。
徐志摩墓墓原在東山萬石窩,文革中毀,1983年建新墓於西山西坡。墓碑為張宗祥所書。
硤石鎮
硤石鎮(浙江)
硤石鎮——是海寧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鎮總面積110.8平方公里,轄4個農村辦事處,4個街道辦事處,43個村委會,32個居委會;總戶數43092戶,其中農業戶數16960戶;總人口143320人,其中農業人口62997人。
2000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2億元,比上年增長39.4%;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4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06元,比上年增長9.8%,居民人均收入9336元,比年增長17.7%;財政總收入3568萬元。
硤石歷史悠久,古時曾先後是長水、由拳、嘉興、鹽官等縣的縣城,自唐永徽六年縣治南遷後,遂以“雙山夾水”改名“硤石”,是浙西諸郡市鎮之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硤石有享譽海內外的“硤石燈彩”,又是詩人徐志摩的家鄉。硤石擁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惠力寺經幢”(唐)、蔣百里故居、張宗祥故居、徐志摩故居等名勝古蹟。
硤石街道
(浙江,就是上面硤石鎮的一部分)
硤石街道建於2003年11月。地域範圍包括海昌路以東城區及原硤石鎮石路片農村區域,地域面積34.3平方公里,人口約8.1萬。下轄18個社區,8個行政村。
硤石街道的民政工作在街道黨委、辦事處的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在市民政局的業務指導下,以“找準定位,明確地位,有所作為”為工作原則,緊緊圍牢“以民為本,注重民生,為民解難”的工作目標和任務,依靠街道民政辦、各村(社區)民政員的共同努力和紮實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社會救助開創新局面;扶貧幫困取得新成效;社會福利得到新推進;老齡事業取得新進展;優撫移民等工作更上新台階。2004年,硤石街道被市民政局評為“民政工作先進集體”。
硤石鄉(陝西)
寶雞市金台區硤石鄉位於八百里秦川西端。距市中心3公里,境內山、川、塬皆備,地貌複雜、氣候宜人、景色優美,有“一峽聚雙河,兩湖映三山”的壯觀的寶雞峽庫區美景,有谷深徑幽、令人心曠神怡的中國佛教名寺——西普陀,還有清涼迷人的道教聖地——蜂泉山和遠近聞名、風景秀麗的雷神山,隴海鐵路、寶蘭複線、310國道、長坪公路、千北公路為越境交通主幹線,地理位置尤為重要。
硤石鄉共轄26個行政村,155個村民小組,221個自然村,4997戶,總人口2.04萬人,面積1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81萬畝,森林2.42萬畝,荒山荒坡2.52萬畝。全鄉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為小麥、玉米、豆類、油菜;經濟作物有蘋果、核桃、花椒、中藥材等;畜牧養殖主要有秦川牛、布爾羊、生豬、雞等。尤其在2003年4月區劃調整後,鄉黨委審時度勢、搶抓機遇,及時提出“融入大城市,實現新跨越”的目標,繼續把產業結構調整、畜牧強鄉、扶貧開發作為促進全鄉發展的重大戰略,先後湧現出商貿中心紅硤村、花卉盆景基地姜王村、優果基地楊家槽村、養殖之村——何家坡、高家灣、張家崖村等特色產業村,同時抓好“六個萬”工程,以“長上林果,短上畜牧”的思路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2004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324元。
硤石鄉(河南)
硤石鄉位於河南省陝縣東部,西踞三門峽市約36公里。面積:70.39平方千米 人口:15172人(2005年)。代碼:411222207 2006年,轄13個村委會:硤石村、王莊村、石門溝村、廟溝村、三教地村、東嶺村、衛家溝村、黃坡村、荊山村、高崖村、南坡村、王家寨村、車壕村,(107個村民小組)。
石壕古道遺蹟位於硤石鄉車壕村東南,石坂坡上的車壕印痕全長約100餘米,路面寬約6至8米,轍寬1.06米。車轍壕深0.25米,系車輪在石坡長期壓輾而成。古道略呈西北、東南向。 當年唐朝大詩人杜甫路過這裡,曾寫下著名的《石壕吏》。
歷史上曾設硤石縣,現有硤石城遺址。出過像唐代名相姚崇、五代時南平(荊南)國開國君主高季興等歷史文化名人。
硤石口
位於安徽省淮南市西部,102省道或淮河乘船可達。距市中心約30 公里。峽山口兩旁小山幽曠,淮水環回。滔滔淮水東流,遇八公山阻擋,在此折回倒流,將硤石劈為兩半,奪路而下,形成淮河第一峽——峽山口。古稱硤石口,是大禹治水時開鑿的山峽。又是古代據險屯兵之地“淮上津要”,是淝水之戰古戰場之一。硤石是淮河遊覽勝境。登臨硤石,尋訪禹王舊跡,觀看淮水碧波,置身淮上仙境,目睹“硤石晴嵐”,風帆沙鷗,岸柳輕拂。硤石口分東硤石和西硤石。東峽石緊依三峰山,魏然屹立。西硤石以前為禹王山下一個懸崖,現已辟成小島,中流砥柱,島影如黿,更為壯觀。淮水沿八公山西南麓,浩浩而來,在此陡然向東折去,浩蕩入海。站立淮水之濱,仰觀石壁,卻似斧削。在東南崖壁上,宋鹹淳年間壽陽夏松題《築城記》尚可辨認。硤石山島上,立一涼亭,是清代復建的“慰農亭”,俗稱“禹王亭”,亭西一株古皂角樹,是硤石景點的象徵。 這裡小山幽曠,淮水環回。滔滔淮水東流,遇八公山阻擋,在此折回倒流,將硤石劈為兩半,奪路而下,這就是淮河第一峽——峽山口。古稱硤石口,是大禹治水時開鑿的山峽。又是古代據險屯兵之地“淮上津要”,是淝水之戰古戰場之一。
硤石是淮河遊覽勝境。若風和日麗,登臨硤石,尋訪禹王舊跡,觀看淮水碧波,置身淮上仙境,目睹“硤石晴嵐”,風帆沙鷗,岸柳輕拂,令人心曠神怡。
硤石口,古時東硤如龍東蟠;西硤如虎西踞;淮河流過,玉瀾飛舞。東峽石緊依三峰山,魏然屹立。西硤石以前為禹王山下一個懸崖,現已辟成小島,中流砥柱,島影如黿,更為壯觀。淮水沿八公山西南麓,浩浩而來,在此猛然向東折去,浩蕩入海。 古往今來,無數征戰,峽山口一直是據險屯兵之處。《水經注》云:“淮水又北經山峽中,謂之硤石,對岸山上結二城,以防津要”。《三國志·魏志》:“甘露元年(公元256年),諸葛誕據壽春,王昶軍峽石”。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這裡曾是東晉軍隊抵禦前秦軍隊前沿的重要據點。《資治通鑑》載:“(太元八年)冬十月,秦陽平公符融等攻壽陽,癸酉克之,執(晉)平虜將軍徐元喜等。融以其參軍、河南郭褒為淮南太守。慕容垂拔鄖城。胡彬聞壽陽陷,退保峽石,融進攻之。”南北朝時,淮河為南北交戰的界河,峽山口在軍事上的作用,更為突出。如梁、魏大戰於此地,梁將尹明世屯據東峽石,大將祖悅襲擊魏西峽石守軍。陳太建五年,遣大將吳明徹等率兵伐北齊,部隊直抵西硤石,東峽石北齊守軍不戰自敗。 站立淮水之濱,仰觀石壁,卻似斧削。舊傳上面刻有禹書蝌蚪文,現已不見,但東南崖壁上,宋鹹淳年間壽陽夏松題《築城記》尚可辨認。當時,夏松是壽陽府的都統,在元兵大舉壓境之時,持同仇敵愾、光復故士之志,確實是難能可貴。 宋代,東、西峽石共有四座古城堡。《鳳台縣誌》載:“硤石山古有四城,一在東硤石頂一在西硤石頂,俗名城子,現峽山西北角尚有遺址。此兩城即在禹王山腰,山下逼淝水(西淝河),故城自山腰起,一在長山北麓,連同四城,相距不及五里。”歷經滄桑四城僅存遺址,唯禹王山下的村落中,依稀可見舊宅古牆,尚留古風。 硤石山島上,立一涼亭,是清代復建的“慰農亭”,俗稱“禹王亭”,亭西一株古皂角樹,是硤石景點的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