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破陣子·擲地劉郎玉斗
為范南伯壽。時南伯為張南軒闢宰 瀘溪,南伯遲遲未行。因作此詞以勉之。
擲地劉郎玉斗 ,掛帆西子扁舟 。千古風流今在此,萬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豈知鴻鵠 ,貂蟬元出兜鍪 。卻笑瀘溪如斗大,肯把牛刀 試手不?壽君雙玉甌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范南伯:范如山,字南伯,是辛棄疾的內兄。張南軒:張 ,安敬夫,自號南軒,張浚之子,時任荊湖北路轉運副使。辟:徵召。 宰:縣令。
(2)擲地劉郎玉斗:《史記·項羽本紀》載,(劉邦)至鴻門宴……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亞父者,范增也,……坐須臾,沛公起如廁,……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3)掛帆西子扁舟:用吳越時期越國大臣范蠡在破吳後與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
(4) 燕雀豈知鴻鵠:《史記·陳涉世家》載,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5)貂蟬元出兜鍪:《南齊書·周盤龍傳》載,出為持節、都督兗州緣淮諸軍事、平北將軍、兗州刺史。進爵為侯。……加領東平太守。盤龍表年老才弱,不可鎮邊,求解職,見許。還為散騎常侍、光祿大夫。世祖戲之曰:“卿著貂蟬,何如兜鍪?”盤龍曰:“此貂蟬從兜鍪中出耳。”這裡的兜鍪是戰盔,貂蟬為侍從貴臣所著冠上的飾物。
(6)牛刀:這裡牛刀是大材,孔子曾以“割雞焉用牛刀”比喻大材小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7)玉甌:玉制酒杯。
白話譯文
范增因為項羽不殺劉邦怒而撞碎玉斗,范蠡助越滅吳之後帶著西施泛舟五湖。謂英雄之所以能夠美名流傳,就在於立功萬里,為國家和君王效命。
燕雀怎么能知道鴻鵠的志向?公侯將相原本出身於普通士卒。可笑瀘溪地小如斗,不知道您肯不肯在那裡小試牛刀?贈送給您兩隻玉甌作為壽禮。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淳熙五年(1178),當時正在荊湖北路轉運副使任上的張栻徵聘范如山做辰州瀘溪縣令。范如山嫌這個職務官小勢微,不足以實現自己的鴻鵠之志而不肯赴任。恰逢此時辛棄疾調任荊湖北路轉運使,便在范如山的壽宴上,寫下這首詞對他進行勸導,希望他能夠以大局為重,不要計較個人名利的得失。
作品賞析
辛棄疾寫《破陣子》為范如山祝壽又規勸,營意用典之妙,用梁啓超的話說是“可為三嘆!” 全詞62字,用了范增、范蠡、陳涉、周盤龍、宗愨、子游六典,除周盤龍一典稍為冷僻外,均為熟典,為全詞的生動內容的一部分,非耀學無生硬,得蘊藉雋永之妙,遠勝於直接議論。 第一句典出劉邦送玉斗給項羽謀士范增,范擲玉斗於地,拔劍碎之,可謂以碎玉開始;而結句是辛棄疾獻玉碗以祝壽,則為完玉終,其間,捕捉心態,造語靈動。
一開篇作者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擲地劉郎玉斗”。鴻門宴上劉邦令張良獻玉斗給亞父范增,范增痛感項羽不聽勸告放走劉邦,貽下後患,而將玉斗置於地,拔劍撞而破之。另一個是,“掛帆西子扁舟。”春秋吳越之爭時,范蠡獻西施於吳王,以瓦解吳王鬥志;滅吳後,不受越封,復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寫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卻沒有直接說出來,甚至連范增、范蠡的名字都沒有出現。作者用這兩個典的意思,主要因范增、范蠡都與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眾,有膽有識的謀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為二范那樣的人物,能竭誠盡智為自己的君國作出應有的貢獻。這個隱晦的開端,不但藝術上很有特色(隱含范如山姓氏,卻不出一範字),從詞的主旨說也是很好的開端。“千古風流”應在我輩身上,不要輕拋建功立業(“萬里功名”)的時機,要時時想到大宋的萬里江山(“三百州”)。
下片,針對范如山“遲遲未行”的思想活動,進行勸勉。一方面稱讚了范的大才宏志,預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勸告他不要嫌瀘溪令職位低小難以發揮作用。而應當以之作為搞大事業的起點。為了同時表達這兩方面的意思,作者選用了四個典故。一是:“燕雀豈知鴻鵠”。陳涉輟耕壟上,慨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故事,藉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願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為。二是:“貂蟬元出兜鍪”。用的南齊將軍周盤龍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邊,還朝為散騎常侍(皇帝侍從,能預聞要政),世祖戲問他:“你戴貂蟬(近侍貴臣冠飾)冠比起戴兜鍪(戰盔)來如何?”周答:“此貂蟬從兜鍪中出耳。”意思是說我成為近臣是在戰場上拚殺得來的,不是靠了恩寵。這裡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發揮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榮,要想得到參預朝政的要位,必須在實際工作中多作表現,積累“戰功”。三是:南朝宋大將軍宗愨的故事。宗晚年為豫州刺史,典簽多所違執,宗怒嘆“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簽的慢待!”辛藉此表示自己體會到范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瀘溪,且行動不能自主,難有作為。但也是勸他:宗愨都難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氣,何況你我。典簽,本為地方文書小吏,但南朝時,多由帝王親信擔任,以監視地方大員,號為“簽師”,頗有實權。四是《論語·陽貨篇》:孔子至武城,聞弦歌之聲,認為割雞無需用牛刀的故事。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勵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殺雞,一試身手,把瀘溪治理好,以顯示自己的才能。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