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的設計與製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採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

定義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畫(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套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畫(試驗修訂稿)》中。

研究性學習不同於綜合課程,雖然在很多情況下,它涉及的知識是綜合的,但是它不是幾門學科綜合而成的課程,也不等同於活動課程。雖然它是學生開展自主活動,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動,而是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課題研究活動。它也不等同於問題課程,雖然也以問題為載體,但不是接受性學習,而是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

作用

1.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活動

和現有的學科教學不同,研究性學習不再局限於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當然,這裡的“實踐”的含義不僅是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它還包括選題,制定研究計畫,到大學、科研機構請教專家學者,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的過程。

2.研究性學習強調知識的聯繫和運用

研究性學習和以往的興趣小組、奧賽訓練不同,它不僅是某一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更是各個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如“節水潔具的設計”就至少需要數學、物理兩個學科的知識。

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不但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還會很自然地在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繫,而且,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主動地去學習新的知識。

3.研究性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研究”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挑戰性,而學生選的課題往往是平時自己最感興趣的,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高中屬於基礎教育階段,高中的研究性學習和大學、科研機構的“研究”在內涵和要求上有著根本的區別。它仍然是一種學習,只不過是“像科學家一樣”的學習。它形式上是“研究”,實質上是學習,一種綜合性的學習.

意義

研究性學習主要與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相對。一般來講,凡是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參與的實踐活動(如觀察、調查、訪談、試驗、設計、製作、評估等)獲取知識、得出結論、形成產品,而不是由教師將現成的知識、結論通過傳遞式教學直接教給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屬於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在於,讓學生親歷知識產生與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獨立運用其腦力勞動;追求“知識”發現、“方法”習得與“態度”形成的有機結合與高度統一。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本質之所在,也是研究性學習所要達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標。根據這一理解,如果學生只能遵照教師制訂的方案,按照教師規定的步驟與路線,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生成教師想要的答案或結論,那么,這種“探究學習”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探究性學習,因為它丟掉了研究性學習的實質與靈魂—— 知識的自主建構。所以,如果教師在課前就已經預設了所謂的正確答案或標準答案,然後在教學中總是有意無意地把學生的反應往預設的方向上引,不鼓勵學生反應的多樣性與異質性,不允許學生失敗,這樣的探究多半是有名無實的偽探究、假探究。

儘管聽講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各有長短,我們不能簡單地說聽講式學習就是落後的、研究性學習就是先進的,但不能不承認,研究性學習確有其獨特的好處與必要性。國內有學者對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理由進行了概括與總結,認為探究是一種人的本能,兒童天生就是探究者;探究是人的生存之本,是人類的一種生存方式;探究是學生了解和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通過親身探究獲得知識是學生自己主動建構起來的,是學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是真正屬於學生的知識;探究對學生的思維構成了挑戰,有利於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究過程要求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知識加以整合,也有利於學生學以致用;研究性學生有利於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對於興趣和個性的培養至關重要;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探究有利於促進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傾聽、學會批判和反思,從而為民主品格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曲折與迂迴、成功與興奮,這種學習經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與精神的基礎;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自主獲得知識或信息,對於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類型

研究性學習存在多種類型、多種方式。就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的渠道與途徑而言,可以把研究性學習分為“專門性的”與“滲透性的”兩種:前者通過設定獨立運作的“研究性課程”(有固定的課時保證;有專門的教師負責指導;有完整的課程方案,有課程實施的監控與評價)來引導學生從事研究性學習;後者主要是將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意向、成分有機地滲透到常規的課堂教學中去,比如在課堂互動、作業布置等環節滲透研究學習。

根據探究題材是否固定答案的不同,可以把研究性學習分為“半開放、半封閉的準探究”和“完全開放的真探究”。前者通常只是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探究程式去發現早已存在於書本或教材中的預知結論;後者則要求學生對完全開放的題材或問題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在這種類型的探究中,學生所要尋找的答案或結論在某種程度上是未知的,至少從教材中找不到現成的答案與結論;甚至在某些時候,連問題本身也需要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界面、去澄清。顯然,後一種研究性學習挑戰性更高,更類似於真實意義上的探究。

根據學生探究領域或探究題材的不同,可以把研究性學習分為科學領域的探究學習、人文社會領域的探究學習,以及設計與製作領域的探究學習。應當看到,不同領域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各不相同:對於情感、態度和價值方面的研究性學習,“換位思考”、“移情體驗”和“行動參與”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科學領域的研究性學習相對來講大家都比較熟悉,學生的探究過程不外乎是:發現和界定問題,提出理論假設,蒐集資料證據對假設進行檢驗,得出結論;設計與製作領域的研究性學習,一般來講總會涉及“設計”、“製作”與“評價”三大核心要素。

實施過程

(1)澄清或識別問題。通過討論和提問,學生識別問題,找到問題的癥結之所在,並清晰而明確地陳述問題。

(2)針對問題提出假設,或者提出解決問題的想法或思路。

(3)圍繞問題的解決,制定一個初步的研究計畫。一般來講,學生可以根據以下幾個問題來制訂研究計畫:“問題是什麼?”“你對這個問題已經了解多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你還需要了解什麼?”“為了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你將要做什麼?”當然,這個研究計畫還會隨著後來新想法、新信息的出現,而加以適時調整與修訂。

(4)按計畫採取行動,通過諸如問卷、觀察、訪談、查閱文獻資料、蒐集事物作品等形式,去獲取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資料信息。

(5)對蒐集到的資料信息進行組織和加工處理,或者對原有假設進行檢驗、得出結論,或者提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或者對各種可能的問題解決方案進行比較,選擇一個最佳的答案。

要求

(1)研究性學習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需要小班化教學,需要充足的材料,但現實中絕大多數學校都做不到小班化教學。

(2)研究性學習往往需要學生走出材料,到戶外或社會上進行考察和調研,由於安全問題日益敏感,當前要組織學生搞一次出校門的考察或調查活動極為困難。

(3)相對於過去按照預定的教案,按部就班地開展講授式教學來說,研究性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需要在課前做比過去更多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教師又必須面臨和應對大量不可預期的、隨機出現的問題。

(4)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什麼時候介入、如何介入學生的研究性過程,教師很難把握好分寸。有時候,學生還沒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長時間,教師就介入進去,以致剝奪了學生本可以自主嘗試和發現的機會,以及從教訓中進行學習的機會;有時候,學生已經處於茫然無助、停滯不前的狀態,教師還無動於衷,漠然以對。

(5)如何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過程及結果進行評價,儘管有不少學者做過一些探討,提供了一些策略和方法(如根據學生完成探究任務的實際表現來進行評價,採用表現性評價或檔案袋評價等),但這些策略與方法在實踐上往往難以操作,實施起來費時費力,要求評價者具有較高的評價素養。

(6)作為第一線的教師,除了要面對生存的壓力,還要面對考試競爭的壓力。由於搞研究性學習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對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幫助不大,這對於多數還在為分數而苦苦奮鬥的教師和學生來說,提倡探究無異於天方夜譚。

特點

大凡已經進入高中的學生,絕大部分都已經順應了學校的學習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學習的慣性。 首先,你不必考慮"學什麼"。每當新學期開始的時候,各科新書就會及時送到你的手中。書本就是要學的東西,難道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嗎?既然我們(當然包括我們的父母和相當數量的教師)只關心那些大家都必須學的東西,那么科技人員人好割捨自己的興趣,任個性特長、潛質潛能消磨殆盡。

你也不必操心在什麼地方跟誰學。學校、教室、課桌就是學習的戰場。方寸之地,流失十幾年的歲月,常常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古訓說:"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先生於我,必先學於我,凡事依靠老師,凡疑只問老師是十分正常的現象。既然我們將自己封閉,那么只好遠離火熱的生活和社會,任眼界日趨狹窄,實踐能力難以形成。

當然,也沒有太大的空間讓你去思考"怎么學"。自打背起書包上國小起,學習的程式就被固定下來。上課、聽講、回答問題、做作業、考試……優秀學生不斷介紹"怎么聽"、"怎么練"的經驗,老師天天練習"怎么講"、"怎么考"的基本功。知識發生的艱辛過程,科學探索的曲折經歷原本已被教材濃縮為簡潔的定義原理,再加上老題多年"應試經驗"的提煉,全都變成了兩點間的直線。既然我們只願意吃別人嚼過的饃,那就不能品嘗探索和發現的快樂。

最終,你也沒有權利決定"學到什麼程度"。標準是統一的,考試的分數就是學習程度和水平的絕對代表,別人學習成績的高低就是衡量自己的惟一參數。為此,你不得不去多做幾遍不知來源於什麼需要的習題,多答幾份不知來自什麼地方的試卷。既然我們把學習的韁繩放給分數去把握,那就只能失去對學習價值的選擇權。

以上就是同學們當前學習方式的粗描。當然,這並不說明接受式學習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是說接受式學習自身需要改革,同時還需要有新的學習方式來完善補充。日新月異的時代告訴我們一個現實: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獲取過程中,開發我們的各種潛能。

與同學們熟悉的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對同學們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什麼”要由你自己選擇

在研究性學習中“怎么學”要由同學們自己設計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到什麼程度”要由同學們自己作出預測和規定

方法

首先確定調查對象

當確定下研究課題又決定採用調查研究的方法後,首先做的工作是確定調查對象。根據調查對象,可以分為全面調查(或稱普查)和非全面調查。

中學生開展調查研究活動,應當學習將傳統方式與現代手段結合起來綜合使用的方法。傳統的調查研究的方法有個別採訪,開調查會,上圖書館收集資料。現代手段增加了網上信息檢索。

訪談調查

個別採訪、開調查會,採用的是問答式、討論式,要同被調查者平等對話,採取虛心求教態度,並口問手記。這在全面調查和抽樣調查之後,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個體,進行更加深入具體的調查,便是典型調查。其目的是,加強所獲信息的準確度和所獲資料的可信度,確保調查結論的可靠無誤。

課題實踐(5)《上海市內交通堵塞原因的調查分析》。該課題實施過程,在一般調查的基礎上,曾對7l路、127種調查方法依然是獲取第一手原始資料最可靠、最直接的方法,尤其是學生確定的課題中有許多是與現實生活生產關係密切的課題,往往沒有太多的現存的信息可供檢索,大量還需通過向社會作實際調查解決問題

問卷調查

在調查研究中,發問卷的形式是最常用的一種收集資料的方法。它簡便易行、節省時間,所收集的材料也比較容易整理和統計。有時用無記名形式問卷,可以獲得訪問或開調查會所不容易獲得的某種有價值的資料。當然有時發出的問卷無法全部收回,會影響所給材料的代表性。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要重視對問卷的設計。如果想比較順利地獲得真實可靠的資料,並使它易於整 理和統計,就必須遵循一定原則:①問卷中的所有問題都應和研究的目的相符合,即題目應是研究問題和假設所要測量的變數;②問卷要清楚地說明問卷的重要性;③問題要簡明扼要,客觀,不能暗示答案;④整份答卷要儘可能簡短;⑤所問問題不能超出回答者的知識和能力範圍;⑥回答問題後的資料要易於列表說明和解釋。

設計問卷首先要設計標題,標題要與研究目的相符。其次要寫問卷中的指導語,一般包括稱謂、研究目的、回答問題的要求,對有關問題的解釋,等等。最後要說明聯繫人、聯繫地址、電話號碼等。

問卷設計好以後,還不能正式使用,需要先做試驗性調查,也就是小範圍的調查驗證問卷內容是否合理,好的保留,不好的淘汰或修改,這樣調查問卷表就會更科學可行了。

表格調查

調查表是調查研究中用以對調查對象進行調查登記,並列有一系列調查項目的表格。

調查表是獲得數據的方法,設計時一定要內容明確,按一定順序或邏輯排列。一般表的後面都附"填表說明"以便說明調查目的和填表要求。

調查研究的具體方法還有很多,比如查閱有關資料、訪問調查對象、開調查會等等,這些方法都有不同特色,可以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互相結合起來使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