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子[中藥]

石龍子[中藥]
石龍子[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龍子,中藥名。為石龍子科動物石龍子(Gray)或藍尾石龍子Beulenger除去內臟的全體。石龍子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藍尾石龍子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具有利水通淋,破結散瘀,解毒之功效。用於癃閉,石淋,小便不利,惡瘡,臁瘡,瘰癧。

入藥部位

全體。

性味

味鹹,性寒。

歸經

歸膀胱經。

功效

利水通淋,破結散瘀,解毒。

主治

用於癃閉,石淋,小便不利,惡瘡,臁瘡,瘰癧。

相關配伍

1、治小兒癲:蜥蜴一枚,燒灰,末,以酒服之。(《備急方》)

2、治諸痿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膽(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湯下。(《劉涓子鬼遺方》)

用法用量

內服:燒存性研末,1.5-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熬膏塗;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惡硫黃、斑貓、芫荑。妊娠忌用。

採集加工

夏、秋間捕捉,處死,除內臟,置通風處乾燥。

形態特性

石龍子[中藥] 石龍子[中藥]

1、石龍子,頭體長103-125mm,尾長144-189mm。眶上鱗第2枚顯著大於第1枚;額頂鱗發達,彼此相切,有上鼻鱗;無後鼻鱗;第2列下顳鱗楔形,後頦鱗前、後2枚。耳孔前緣有2-3個瓣突,鼓膜深陷。體較粗壯,環體中段鱗22-24行;肛前具1對大鱗;尾下正中1行鱗擴大。前、後肢貼體相向時不相遇,指、趾側扁,掌蹠部粒鱗大、小不一。背面灰橄欖色;頭部棕色;頸側及體側紅棕色,雄性更為顯著,體側有分散的黑斑點;腹面白色。幼體背面黑灰色,有3條淺黃色縱紋向後直達尾部,隨個體成長而消失或隱約可見。雄性顳部顯著隆腫。

2、藍尾石龍子又名:藍尾四腳蛇。頭體長70-90mm,尾長130-160mm,吻端頓圓;上鼻鱗1對,左右相切,無後鼻鱗,前額鱗1對,不相切;額鼻鱗與額鱗相接,左右頂鱗為間頂鱗所隔開,頰鱗2,眶上鱗4,耳孔前緣有2-3枚錐狀鱗,上唇鱗7,後頦鱗1枚,體鱗平滑,環體中段鱗26-28;肛前鱗2,股後緣有1簇大鱗,雄性肛側各有1棱鱗。背面深黑色,有5條黃色縱紋,正中1條在頂鱗分叉向前達吻部,其餘分別在眼上方和眼下方向後沿體側達尾部,在尾後端淺縱紋消失。尾部為藍色,腹面色淺。

生長環境

1、生活于海拔200-1000m的山區、平原耕作區、開闊地、住宅、路旁雜草亂石堆中。捕食昆蟲。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2、生活于海拔600-1500m左右山間路旁雜草間。捕食昆蟲。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藥材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的條狀,頭頸部及軀幹長8-10cm,腹背部寬3-4cm,尾長12-15cm。頭呈三角形,有活動眼臉,頭背鱗片光滑。口內無異形大齒。背部灰棕色。腹部灰棕色。尾粗且長,尾下正中一行鱗片擴大,灰棕色。爪發達,鉤狀,無蹼跡。

相關論述

《綱目》:“消水飲陰㿉,滑竅破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