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關於“鰲鼓”地名的由來有兩個說法,一說是清嘉慶年間,海上巨寇蔡牽的大將蔡獵狗定居此地,鰲鼓的“鰲”為海中大龜,象徵蔡牽及其黨羽。
另一說是因中國黑龍江盛產鰲魚,當地人常將鰲魚的皮拿來做鼓,其鼓聲非常響亮。因此在地耆老期待此地繁榮興旺,如同鰲鼓發出巨大聲響一樣,故取名“鰲鼓”。
結構
台灣嘉義鰲鼓濕地由國際鳥盟評選為全球重要濕地,曾經大規模的海埔新生地開發、地層下陷再次將土壤鹽化,人與自然一來一往之間,造就此地豐富生態相。
鰲鼓濕地包含河口濕地、泥質灘地、淡水沼澤、鹹水沼澤、潮間帶、紅樹林、外傘頂洲、魚塭、水稻田、蔗田與防風林等地形,在這些不同的生長環境棲息各種動物。
景觀
台灣嘉義鰲鼓濕地由國際鳥盟評選為全球重要濕地,曾經大規模的海埔新生地開發、地層下陷再次將土壤鹽化,人與自然一來一往之間,造就此地無可取代的豐富生態相。
歷史
鰲鼓濕地最早是由北港溪和朴子溪出海口的泥沙所淤積而成的沙洲,日治時代曾在此設定鰲鼓農場進行囤墾。
自國民政府來台,曾將此地移為空軍訓練用靶場,而台糖公司於60年代開始在今濕地內大興土木,早期曾動用犯人兵進行圍堤填海造陸,將這塊泥灘地開發成海埔新生地,稱之為“東石農場”,以經營養豬、畜牧、養魚、甘蔗種植等事業。
多處鄰近村落居民為求三餐溫飽,來到東石農場從事勞力工及農場工人,台糖也在此興建宿舍。隨著一間間草寮與工寮搭起,逐漸吸引更多人來此做生意定居。在全盛時期,海尾寮(今四股小區)路口曾經是菜市場大市集,晚上甚至有賣膏藥的康樂團來此進駐。
然而隨著經濟蕭條加上東石境內地層下陷,讓原本熱絡的台糖事業開始沒落,而控制海埔新生地的水門更因老舊壞損,海水入侵,台糖養殖魚塭與部分耕地因而泡水,形成有漲退潮的一個內陸型濕地;數年後整個區域開始土地鹽化,養殖業走下坡。
在地落根的村民,也隨著養殖業的沒落,生活經濟產生問題,漸漸村內只剩70多戶,因多數年輕人都選擇離開自己的故鄉。或許應驗了“生命自會尋找出口”這句話,鰲鼓濕地也選擇了自己的命運。當台糖淡水養殖漁業失敗後,失修的七孔水門與魚塭意外成了冬候鳥的天堂;台糖的製糖業不再興盛,原本的甘蔗園也配合政府規劃成為平地造林,於是造就出鰲鼓濕地動植物的多樣性,引來更多的動植物、鳥類,在這塊濕地內進行生命的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