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魚石

一名魚龍石 ,即魚龍之化石。產湖南、陝甘、山東、直隸, 自古已著.其中湘鄉石魚山較為有名。石魚山歷傳有兩處,一處在距湘鄉城約三公里的湖山鄉內。《水經注》,湘鄉縣石魚山下多玄石,色黑而理若雲母,開發一重,則有魚形,鱗鰭首尾,宛若刻畫,長數寸,魚形備足,燒之作魚膏腥湘鄉縣山顛有石,臥生土中,凡穴地數尺,見青石即揭去,謂之蓋魚石。 自青石以下,色微青或灰白,重重揭去,兩邊石面有魚形,類鰍鯽,鱗鰭如畫,探穴二三丈,復見青石,謂之載魚石,石之下即著沙土,就中選擇數尾,相隨游泳……間有兩面如龍形,作蜿勢,鱗須爪甲悉備,尤為奇異。土人多作偽,以生漆點綴成形,但刮取燒之,無魚腥氣,乃可辨。 其石厚不及寸,隱隱有魚,長數寸,如鯽如鮎,如白條不一,頭尾畢具,有遊動之姿。有數條相聚,作群出遊泳狀,栩栩如生。是為石魚鼓鬣。另一處在蘇坡鄉境內的丘岡上,史載:“在漣水北岸為鯉魚灘,山高數十丈,廣逾十里。山頂有仙魚故址。下為硯瓦塘,石可作硯,破之有魚形。” 蔣湘庸有《石魚山》詩云:“瀟湘歸去舊茅廬,雲掛青山見石魚。好數金鱗三十六,他年郵寄洞庭書。”今兩處石魚山俱在,各似其狀,各有其趣。杜甫詩"水落魚龍夜"句,謂長沙湘鄉之山,魚龍化而為石即此。據考證,在幾百萬年以前,湘鄉的湖山及至蘇坡鄉一帶是一個偌大的湖泊,湖泊里生長著魚和其他浮游生物。後來,由於地殼的劇烈運動,這些生物一批一批被埋在泥沙下面,長期受著壓力和地心熱力的作用,泥沙形成為岩石,魚經過炭化也就凝膠在岩石層中,成為化石了。石魚,可以說是一種反映地質演變的藝術珍品。它不僅能給人以古樸純真的享受,而且能給人以知識的啟迪。1958年修建湘黔鐵路時,路基穿過石魚山,曾發現大量的石魚。現在,雖然此山已奠於鐵路之下,但鐵路兩旁仍有魚石披露,倘若開發,動輒有“魚”。

民國四年(1915年)北京農商部國貨展覽會陳列山東萊陽魚石,大小各數方,每方尺價銀十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