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石門為浙北古鎮,春秋時吳越相爭,“置石門為吳越限”(清光緒《石門縣誌》卷一),故名石門。唐設石門驛。南宋時於石門驛中設行幄,為皇帝往來之行宮。又設酒務、稅務。元置巡檢司,明設課稅局,成為運河上軍事要地和交通重鎮。明宣德五年(1430)桐鄉建縣後,鎮以寺弄為界,東稱石灣,屬桐鄉縣,西稱石門,隸崇德縣。清康熙時(1662~1722),改崇德縣為石門縣,石門鎮改稱玉溪鎮。民國3年(1914),石門縣復稱崇德縣,玉溪鎮復名石門鎮。民國時期,石灣、石門仍分隸桐鄉、崇德兩縣。1950年5月,石門、石灣合為一鎮,稱石門鎮,屬崇德縣。1958年10月,隸於石門公社。1959年6月,又為桐鄉縣直屬鎮(桐鄉、崇德兩縣於1958年11月合併)。1987年2月,並石門鄉入石門鎮,實行鎮管村體制。1998年10月,撤銷安興鄉建制,併入石門鎮。
歷史
石門為浙北古鎮,春秋時吳越相爭,“置石門為吳越限”(清光緒《石門縣誌》卷一),故名石門。唐設石門驛。南宋時於石門驛中設行幄,為皇帝往來之行宮。又設酒務、稅務。元置巡檢司,明設課稅局,成為運河上軍事要地和交通重鎮。明宣德五年(1430)桐鄉建縣後,鎮以寺弄為界,東稱石灣,屬桐鄉縣,西稱石門,隸崇德縣。清康熙時(1662~1722),改崇德縣為石門縣,石門鎮改稱玉溪鎮。民國3年(1914),石門縣復稱崇德縣,玉溪鎮復名石門鎮。民國時期,石灣、石門仍分隸桐鄉、崇德兩縣。1950年5月,石門、石灣合為一鎮,稱石門鎮,屬崇德縣。1958年10月,隸於石門公社。1959年6月,又為桐鄉縣直屬鎮(桐鄉、崇德兩縣於1958年11月合併)。1987年2月,並石門鄉入石門鎮,實行鎮管村體制。1998年10月,撤銷安興鄉建制,併入石門鎮。
社會
桐鄉地處江南水鄉平原,又是全國蠶桑重點產區,傳統農家住房寬敞,曬場廣闊,燃料充足,為杭白菊的種植和加工提供了優越的自然和生產條件,再加上長期積累的豐富經驗,故桐鄉杭白菊自古一枝獨秀,盛產不衰。解放前雖因戰亂影響,產量很不穩定,但至1949年種植面積仍有14500餘畝,年產384噸。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在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杭白菊生產不斷發展。據1998年統計,全市杭白菊種植面積達3萬餘畝,全年總產量達3900多噸。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全國之首。桐鄉在種植杭白菊的同時,還培育出1100餘種觀賞菊,加之歷史積澱形成的菊風菊情,構成了多姿多采的菊文化。為此,1999年5月,桐鄉市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杭白菊之鄉”。
經濟
石門湖羊交易市場始建於1992年9月,占地18畝,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營業用房60餘間。市場設有管委會、檢疫辦公室等機構,倉庫、宿舍等服務設施齊全。1998年,交易肉羊16萬頭,羊皮20萬張,交易額7200萬元,湖羊遠銷上海、江蘇、廣東、福州、溫州、新疆等省市,進場交易客商來自新疆、上海、江蘇、山東及省內各地,具有較大的知名度,成為杭嘉湖及江浙交界地區最大的商品湖羊交易市場。
石門鎮以市場為導向,以“一優、二高”農業為目標,以效益農業為核心,積極推廣“名、特、優”農產品,一批新興的種、養業得到較快發展,逐步形成了陸家莊村的養豬,天星村的桂花,石門、民聯村的葡萄,民聯村的樹苗,余墩村的“五秧”,四星片的菊花等一批高產、優質、高效農產品基地,“一村一品”,成為石門鎮農業的顯著特色。農業龍頭企業應運而生,桐鄉新星杭白菊製品有限公司被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成為目前國內最大杭白菊加工出口企業。迄今,全鎮已建立糧食、蠶桑、杭白菊、湖羊、葡萄、生豬、樹苗、蔬菜、桂花、水產等10個農產品基地。
文化
該鎮為現代著名漫畫家、文學家豐子愷故鄉,其故居緣緣堂1985年重建落成,豐子愷漫畫館1998年開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張琴秋誕生於此。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羅家角遺址位於鎮區東北部2公里,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