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詞語】石蛇【拼音】shí shé
【釋義】1.修堰時用若干竹籠置石,投水中以遏流,其形蜿蜒如蛇,因稱。2.一種海貝的甲殼。
【引文】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四·石蛇》﹝集解﹞引 蘇頌 曰:“石蛇出 南海 水旁山石間,其形盤屈如蛇,無首尾,內空,紅紫色,以左盤者良。又似車 螺。不知何物所化,大抵與石蟹同類,功用亦相近”。
基本信息
【別名】蛇螺【來源】藥材基源:為蛇螺科動物覆瓦小蛇螺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rpulorbis imbricata(Dnuder)
採收和儲藏:退潮後於岩石上剝取,曬乾。
形態特徵
覆瓦小蛇螺,貝殼呈管狀,殼口圓形或卵圓形,徑約10mm。幼蟲於發生期,具螺鏇形貝殼,自殼頂部通常以水平方位逐步向外盤卷,狀如蛇臥,全殼大部分固著在岩石上或其他物體上,僅殼口部稍游離。殼面粗糙,具數條較粗的螺肋;粗肋間密布3-5條細肋,這些肋上都有不明顯的覆瓦狀鱗片。生長紋粗糙。殼表面灰黃色或褐色。殼內面褐色,有珍珠樣光澤。卵產出後附於管壁上。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活於中低潮帶的岩石上。死體猶如化石。資源分布:我國分布於東海、南海,為浙江山以南沿海的習見種類。
藥物學性質
【氣味】鹹,平,無毒。【主治】解金石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