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街清真寺

該寺座落在襄城縣西北隅,占地面積約5.2畝,建築總面積1800平方米。現有各類房屋60間,其中以卷棚、大殿、窯殿為主體建築,南北講堂,序列整齊。現存自清初以來碑碣20通。禮拜大殿屬明代成祖年間兵部尚書許廊之家祠,至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經石羊街回族民眾集資改建為清真寺 。

1946年,著名穆斯林翻譯家陳克禮從國立隴東師範學校畢業後回到家鄉。期間遍訪名師,廣尋義友,應聘擔任該寺廟阿訇。

歷史沿革

禮拜大殿屬明代成祖年間兵部尚書許廊之家祠,至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經石羊街回族民眾集資改建為清真寺 。1946年,著名穆斯林翻譯家陳克禮(譯著有《從穆罕默德看伊斯蘭教》、《聖訓經》、 《回教信仰基礎》、《回教常識問答》、《回教與社會》、《伊斯蘭發展簡史》等文),從國立隴東師範學校畢業回鄉後,遍訪名師、廣尋義友,應聘擔任該寺廟阿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國家曾先後撥巨款,子1985年至1989年對該寺進行了規模空前的擴修。並改建紅清真女寺,重修了舍太師墓房,自大門至穹殿全部予以整修,部分匾額已經重立,前後院落煥然一新,從而使這座古寺恢復了原貌。

本坊現有教民65O戶,共280O餘人;其中學董16人,阿訇2人,滿拉名人;均系回族,屬遜尼派。寺內珍藏有土耳其宗教家手抄本《古蘭經》30本,混金宣德爐兩個(已丟失),巴基斯坦制阿文清真言銅牌一面、本坊哈吉有合雲山、龔清志、陳國華等。

現任教長和學董分別為丁西嶽和馬淑霞。

規模建制

占地面積約5.2畝(約3466.7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800平方米。現有各類房屋60間,其中以卷棚、大殿、窯殿為主體建築,南北講堂,序列整齊。現存自清初以來碑碣20通。

建築特色

禮拜大殿屬明代成祖年間兵部尚書許廊之家祠,至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經石羊街回族民眾集資改建為清真寺。大殿為古典宮殿式建築,原為九脊八坡歇山頂,後改造成五脊單檐黃琉璃瓦頂,下辟三道拱券門,前檐保留九個斗拱,殿內矗立著四柱,柱托為青石蓮花鼓式,木架為柱托梁架擦椽,磚石結構,建造奇巧;其卷棚、窯殿等建築均屬相繼增建。300多年來,曾先後進行了數十次較大規模的擴建和重修,才具現在之規模 。

該寺坐西向東,布局嚴謹,結構精巧。殿堂廊房造型別致,卷棚、大殿、窯殿三部分呈波浪式逐層升高。又經緯分明的聯為一體,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院內蒼松翠柏,郁茂蔥霸團奇花異草,四季芬芳。丹杯上下,碑石林立,兩株二人合抱不攏的6O0歲樹齡的古松,挺立於卷棚前月台兩旁。大門前的平台上,雄獅峙臥、古槐森森。進大門,自東向西,筆直的甬路,穿二門進園門,過柵屏門,直通內殿。院內各門楣上及卷棚、大殿內,明柱上懸掛著不同時期的匾額,從而使整個寺院更顯得莊嚴肅穆。

清真寺高大的門樓前懸掛三個凸形大字“清真寺”,大門樓內懸掛著“西域真傳”,二門上懸“實有真宰”,裡邊掛著“至誠無息”之匾額紅石刻花圓門,兩邊配有鑲邊的石聯.上邊鑲嵌著兩米長的石額,上書“教化永存”。兩邊為“休得認為虛誕路,莫教放入浮華人”柵屏門上懸掛的是“有感斯通”大殿和卷棚相接處.有三個弧形的拱門,上邊的匾額是“清真根本”、“開天古教”,“性天樂地”。大殿的門上懸掛的是“清真鄭汜”、“無極之真”、“理守清真”。卷棚內的柱子上各有木質長方形對聯:大殿內高懸大型黑底塗金阿文匾,圓柱上鐫有阿文對聯,這些匾額最早是大門上的“清真寺”,立於康熙年間,最晚是大殿內的阿文匾。立於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匾額上的書法,各有千秋,有的瀟灑流利,有的壯嚴端正,都是不可多得的書法珍品。在眾多匾額中,有近代回族抗日名將、民族英雄左寶貴題寫的親筆,即二門上的“實有真宰”,落款為欽命頭品頂戴賞穿黃馬褂簡放提督廣東高州鎮總兵總理奉天營務翼長總統奉軍馬步兵等營鏗色巴圖魯左寶貴敬立:還有清光緒軍務大臣宋慶、寧夏蘇爾相,廣西提督馬雄等題的匾額。

大殿後邊之窯殿,系雙層磚石結構。據傳,其外形是按照南京淨覺寺窯殿之模式。仿雁塔之意。上圓下方。一如六合。內放三隻香爐,其中兩隻是大明宣德混金爐。每逢節日大典,爐插焦蘭,滿院芳香,令人意清神怡寺內原珍藏的一部手抄古蘭經。據傳,此經出自一位土耳其籍大宗教家之手。他一生僅寫成這樣經有兩部,一部留在土耳其,一部在其來中國遊歷講學時留在中國,該經字跡瀟灑,端正清秀,確係稀世珍品。我縣一位姓杜的穆斯林當時在山東做省官。得知此經甚為珍貴,愛惜至極,幾經周折方用一百兩銀子從濟南大寺買回,贈送該寺珍藏。

地理交通

該寺座落在襄城縣城內西北隅,坐西向東。

奠基人

該寺的奠基人舍太師,名起靈,字蘊善,號雲山。經名哈桑·伊本·阿布都·瓦哈布,是清代我國伊斯蘭教著名學者壤l籍湖南沅陵,僑寓陝西渭南雲山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在家學習漢文和阿文。16歲在濟寧拜常志美門下學習經典,學成後,遊學各地,曾先後受聘於襄城、北京、陳州、滄州等地任阿訇;倡導“遵經革俗”,為改俗派大師。其弟子達3000人之多,遍布遼、冀、魯,皖、豫諸省,影響頗巨。著有《醒迷錄》,並對幾種阿文書籍進行了譯著,因教授過康熙皇帝,得太師之美譽,太師晚年落戶襄城並卒葬於襄城西靈武山之陽,遂使該寺成為許、宛、洛、平一帶著名大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