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石窟寺指開鑿于山崖上的佛教洞窟,俗稱千佛洞,每一個石窟寺都是一系列精美建築、雕塑、繪畫藝術的有機組合。克孜爾、庫木吐喇、吐峪溝、柏孜克里克等新疆現存的著名石窟寺群大都分布在天山南麓,難道古代佛教同樣盛行的天山北麓,沒有開鑿任何千佛洞嗎?
其實,天山北麓早已開鑿了石窟寺,它就是唐、宋時期的北庭高台寺故址 ──吉木薩爾千佛洞,這是天山北麓唯一現存的石窟寺,窟洞至今仍存。
發現
吉木薩爾千佛洞的重新發現包含著一個有趣的故事。今新疆吉木薩爾縣清代名為濟木薩,早在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已創設了濟木薩巡檢,起初主要是主持當地綠營兵的軍屯,後來隨著民戶的增多,也兼管當地民政。清乾隆三十五六年間(公元一七七○~一七七一年)有一位家住濟木薩城的賣菜人患了嚴重眼病,即將失明,好在熟悉山路,每遇天氣晴朗,就到山上撿柴度日,一天突然眼痛難忍,萌發了自殺念頭,好不容易摸索到山崗一棵大樹下,解開腰帶,打算上吊,這時耳邊傳來一個慈祥的聲音,勸他不要輕生,快到山下泉水中洗眼,回問時則四無應聲,驚坐半日,耳邊又響起了同樣聲音,如此有三。賣菜人半信半疑,爬下山坡,果真傳來溪中的水聲,隨坐溪邊,用水洗眼,跪地起誓,果真神明護佑,治好眼病,情願出家為僧,疼痛逐漸停止,眼帘漸漸透明,爬上山坡,望空叩謝。背山歇坐,忽見坡土坍裂,透出白灰牆壁,用手刨挖,發覺裡面竟是空的,並有門洞形跡。出山後遍告鄉鄰,紛紛攜帶鍬冱等工具,進山刨開山門,洞形如半月,光線黑暗,燃燭照亮,一座臥佛,身長丈六,金面跣足,橫亘後室,又有銅佛,大小不計其數,自尺余至三五寸不等,上面都有土花鏽蝕痕跡,昭示著時間的古老。洞窟內壁畫,顏色如新,建築龕洞也都保存完好,是極少數未毀於東察合台汗國宗教戰爭的倖存佛寺之一。足以說明此洞是在大戰來臨前,預先予以埋蓋封存,以故未為占領北庭城的穆斯林所知。
歷史
清代漢民大都虔信佛教,紛紛集資,在恢復千佛洞本來面目的同時,在洞口修建了大殿,這位菜販當日落髮,成為寺院主持,廟會漸興,此後歷代增修,興建了殿、觀、廟、閣等附屬建築群,成為東部天山諸縣漢民佛教信仰的中心。
德國人勒寇克一九○四年重新發現鄯善吐峪溝、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切割了大量壁畫,被西方人推崇為新疆石窟寺發現之始,而一七七 ○~一七七一年發現的吉木薩爾千佛洞遠遠早於上述時間約二百餘年,完全有理由視為新疆石窟寺重新發現的真正歷史開端,尤令人驕傲的是,這次重大考古發現是由中國人自己完成的。應當比後世外國探險家發現的佛寺更有價值。
吉木薩爾千佛洞發現之後,立即引起主政新疆高級官員的注意。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首任烏魯木齊都統索諾木策凌曾利用巡閱營伍之便,親臨此洞,將洞中發現的銅佛九尊作為貢品進獻北京。千佛洞的形制為半月形洞門,後洞有身長一丈六尺佛涅像,寺內土佛像則以千佛為主,大者尺余,小者三五寸,又具有鮮明的密宗色彩,昭示著這座佛洞在唐時始建 ,歷經北庭回鶻、吐蕃統治北庭時期繼續保持繁榮。
吉木薩爾千佛洞今雖古代壁畫蕩然無存,牆上壁畫都是今人增繪,已無價值,但建築形制仍然保持古窟原貌。佛窟寬十四米,中央佛龕兩側各有圓拱門,仿支提窟形。尤為引人矚目的是其甬道形制的反回字形結構,自中央佛龕兩側另開四條甬道,迴旋前進,甬道第一層迴旋進入中甬道,左、右皆開佛龕,中供佛像,再次迴旋前進,深進一層,仍是左、右皆開佛龕,最後一道迴旋進入後甬道 ,到達這座千佛洞的參拜終點--供奉俗稱臥佛的釋迦牟尼涅盤像前,這種迴旋三進的形制,實屬全國鮮見。今之臥佛像雖非復古物,但佛座仍為原來形制。其餘佛龕形制也仍保留舊觀,其中洞窟南壁的羅漢群像明顯不同於中原漢傳佛教寺院的同類佛像的開龕方式,與北庭回鶻時期的西寺建築形制也存在區別,很可能是全國獨一無二。千佛洞前所留地面建築,雖然是後世增修,但這些建築非但未損傷石窟寺原貌,反而對這一千年古寺起了外層保護作用。直到清中葉以前,洞窟基本上保持唐代原貌,同治之亂,這裡似屬於孔才所部漢族民團的勢力範圍,千佛洞雖不可避免遭到破壞,但並非是毀滅性的。
新疆光復之後,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年),千佛洞古佛寺群再度整修,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開始舉辦歷時半個月的千佛洞頌經大會,善男信女、僧俗人等雲集寺院,祈福消災。一九三三年,回族軍官馬仲英率兵入新疆毀壞了洞中的眾多雕塑。一九三七年,以孔才家族為首,募捐重修了部分建築。解放後,千佛洞荒廢,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大批佛像被作為廢銅重加冶煉,至「文革」中更遭毀滅性劫難。「文革」結束後,重塑佛像,再繪壁畫的倡議者就是孔才後人,這一家族對於千佛洞具有特殊的宗教感情,使千佛洞至今仍是北疆東部漢民佛教徒頂禮膜拜、香火不斷的所在。當地孔氏家族對於這一古代佛教遺址的變遷非常熟悉,所仿皆有所據,對於原有洞窟形制更是未敢擅動。雖然僅存一窟,卻保存了新疆唯一、全國鮮見的建築形制。
價值
石窟寺是佛教文化東傳的歷史產物,集中代表了佛教的建築藝術、雕塑藝術和壁畫藝術的輝煌成就。新疆現存各石窟寺大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即使保存最好的克孜爾千佛洞、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北庭西寺,幾乎都已找不到完整的雕像。三項指標中存在兩項就算不錯了。吉木薩爾千佛洞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雖然早已雕塑全毀,仍有部分壁畫殘存,經歷了「文革」大劫,至今壁畫也不復存在,但洞窟形制仍基本上保存完好,這應當也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僅此一項,就足以證明這座古代名剎仍不能算作完全破壞,毫無文物價值可言。如果再不加以關注,更大地破壞還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