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石炭井街道辦事處,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市境北端、賀蘭山北麓,隸屬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石炭井在秦統一六國前,即長期為北方少數民族遊牧之地。而秦朝建立後屬北地郡,漢朝時又屬廉縣。而後自三國至十六國時期,長期被少數民族占領。北魏時屬薄骨律鎮,西魏時屬靈州普樂郡,北周屬懷遠郡,至隋朝時期歸屬靈州懷遠縣。在宋、西夏、元分別統治的時期,同屬定州。明朝置“平虜(平羅)守御千戶所”,當時石炭井地區有多被稱之為“上迭里口”(蒙古語)。清朝時期屬平羅所,後又置平羅縣。民國時期,該地區挖煤者越來越多,故被民間稱之為石炭溝,石炭即為煤之意。1941年寧夏建設廳廳長李翰園視察此地時,更名為“石炭井”。1958年為保證酒鋼的煤炭供應,國家開始投資建設石炭井礦區。1959年1月,“代開煤田建井公司”成立,管理石炭井礦區事務。當年5月,寧夏和內蒙古勘清了界限,石炭井地區劃歸寧夏平羅縣轄。[1]11月,在石炭井建立了區一級的縣轄鎮,轄石炭井、大蹬溝、清水溝和大武口公社。[2]1960年在石炭井設立了大武口礦區,下轄大武口鎮,歸屬平羅縣。1968年又設石炭井辦事處,隸屬大武口鎮。1970年10月23日,石嘴山市革命委員會撤銷石炭井辦事處,從大武口劃出並建立石炭區,成為當時石嘴山市的兩個市轄區之一。1973年更名為石炭井區,當年7月一度屬新建立的銀北地區管轄。1975年更名為石嘴山三區,1981年經地名普查重新更名為石炭井區。2002年10月,國務院批覆撤銷石炭井區,將原石炭井區行政區劃歸大武口區。
歷史沿革
石炭井地處賀蘭山北麓,明代稱這裡為“上迭里口”,蒙語音譯為產石炭的地方。民間稱此為石炭溝,1941年改今名。原為平羅縣轄地。1960年7月,在此成立了平羅縣大武口鎮,駐石炭井。1963年,大武口鎮劃歸石炭井管轄。1968年,大武口鎮駐地遷到大武口,石炭井設立石炭井街道辦事處,為鎮裡派出機構。
1970年,石炭井從大武口鎮分出,撤銷街道辦事處,組建為石嘴山市石炭區。1973年6月,石炭區更名為石炭井區。8月,銀北地區成立,石炭井區劃歸銀北地區直管。
1975年,銀北地區撤銷,石炭井區劃歸石嘴山市管轄,改為石嘴山市第三區。1981年,第三區更名為石炭井區。石炭井區轄新華北街、新華南街、白芨溝、溝口等4個街道。
2000年,石炭井區轄4個街道。總人口:60389人;各街道人口: 1.新華北街街道:21338人;2.新華南街街道:11811人;3.白芨溝街道:19139人;4.溝口街道:8101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2002年10月1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96號)調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石嘴山市石炭井區,劃歸大武口區管轄,更名為石炭井街道辦事處。
物產資源
太西煤。悠久歷史
現在已經併入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的石炭井,地處賀蘭山腹地,為銀川平原天然之屏障。蒙語稱這裡為“上迭里口”,意為“產石炭的地方”。後來,前來挖煤的人漸多,稱這裡為“石炭溝”。1941年正式稱為石炭井。1960年,這裡成立石炭井礦務局。1970年10月成立“石炭區”,1973年6月改稱“石炭井區”。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石炭井已成為新興的煤炭工業區,並因出產“太西煤”而享譽國內外。 元代以前,北方少數民族部落在此屯兵打仗。明代蒙古韃靼等部越過或占據賀蘭山多次侵擾寧夏境域,明廷不僅在此修築關隘,派兵把守,還經常與入侵的韃靼部落展開戰鬥。解放初期,叛變後第二次當土匪的郭栓子,以賀蘭山為巢穴禍害人民。解放軍剿匪部隊集中8個步兵營、2個騎兵連和3個偵察連,以絕對優勢兵力,將郭栓子等在大峰溝內皇城生擒。後來又經過50多次圍剿,消滅了賀蘭山全部土匪。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全國備戰備荒,準備打仗,石炭井成為華北進入西北的戰略通道和西北地區的前沿,軍事地位驟然提升,一度成為寧夏駐軍最多、全國駐軍最密集的縣區之一。在當時加強戰備、準備打仗的狀態下,部隊一進山就投入建山守山的任務之中,條件極其艱苦。一次,一位母親到部隊看兒子,戰士請假到石炭井去接,因錯過了惟一的一趟班車,戰士硬是背著年老體弱的母親步行幾十里山路回到了駐地。後來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視察守山部隊,聽說此事後,潸然淚下,深情地說:“戰士可愛、可敬、可憐啊!”隨即特批駐賀蘭山部隊的數百頭毛驢列入軍事實力,每個連隊裝備一輛毛驢車。因為當時部隊拉水、接人、種地等活,幾乎都是由毛驢承擔的,戰士們戲稱為“驢吉普”。石炭井百里礦區不論是地方還是部隊,幾乎是男性的世界。部隊進山不久就作出了“幹部不準在石炭井地區找對象、結婚”的規定。這並不是因為“礦山兒女”不配做軍人的妻子,也不是幹部不願意迎娶她們,而是因為礦工給部隊提了意見,為了軍民團結和駐地的穩定,部隊在好多年裡都在不折不扣地執行著這條看起來似乎不近情理的禁令。
上世紀70年代中期,自治區組織了一個近百人的大型新聞採訪團參觀訪問石炭井。在坑道中,這些“最可愛的人”用鐵錘和鋼釺等簡單的工具,每天“挖山不止”,進行國防施工。當聽說不少官兵為了戰友的安危,爭先排除啞炮或頂住塌方的石塊,獻出了寶貴生命時,所有的記者和工作人員的心靈被震撼了,都流下了熱淚。1987年秋,賀蘭山暴發山洪,7名戰士為搶救被洪水困住的8名婦女、兒童時,兩名犧牲,他們被駐地民眾譽為“七勇士”。1991年6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寧夏部隊,揮筆題詞:“繼承延安優良傳統,當好賀蘭山衛士”。20多年中,幾代官兵以共和國軍人的忠誠和青春的年華,鑄成了賀蘭山鋼鐵長城般的屏障,近百名幹部戰士長眠在這裡。如今,官兵們培育出的 “賀蘭山精神”,至今在寧夏,乃至全西北部隊中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