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房村[北京市房山區佛子莊鄉下轄村]

石板房村[北京市房山區佛子莊鄉下轄村]

石板房村隸屬北京市房山區佛子莊鄉,下轄石板房、磨石台、梨樹台3個自然村。三個自然村之間由一條路相連,公路向東南延伸,與108國道接通。 全村戶籍人口291人,常住人口205人,村幹部5人。村中有陳、史兩個大姓。村中老人多稱祖上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 石板房村的主導產業有林果業、養殖業,產柿子、核桃、仁用杏、板栗、蘋果、花椒等,主要飼養羊、豬。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高粱等。由於山區土地有限、氣候乾旱,無法大規模種植農作物,產出有限。 石板房村多山石,當地修建房屋多就地取材,使用大小不一的石板、石塊堆砌而成。要想砌出一面牢固的石牆,需要專門的手藝,現在村子裡依然有人懂這一技術。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與現狀

房山區佛子莊鄉石板房村位於房山區西北,距房山區政府約50公里。石板房村民委員會,設立於1983年,原屬長操鄉。1993年6月,長操鄉與其相鄰的東班各莊鄉合併,成立佛子莊鄉,石板房劃歸佛子莊鄉所轄。村委會下轄石板房、磨石台、梨樹台3個自然村,駐地石板房。

石板房村[北京市房山區佛子莊鄉下轄村] 石板房村[北京市房山區佛子莊鄉下轄村]

石板房,北鄰梨樹台,南鄰九道河。清代成村。初名“石房”,因村前有一形同房屋的石堂而得名;後因村舍多為石板房,故更名“石板房”。該村位於山前坡地上,海拔338.5米,聚落較為分散,略呈長方形。

磨石台,南鄰梨樹台,北依山嶺。近代成村。村居山前台地上,因附近產磨石,故名。地處深山谷地,海拔373米。居住較為分散,略呈方形。

梨樹台,北鄰磨石台,南鄰石板房。清末民初成村。村居高台地上,有兩棵大梨樹,因名梨樹台。地處深山,背山面谷,西高東低,海拔353米。村舍分散,略呈方形。

石板房村多山石,修建房屋時,村民就地取材,牆體一般使用大小不一的石板、石塊堆砌而成,房頂鋪薄石板。房屋整體沿著山谷河道呈西北—東南分布。新中國成立前,由於逃避當地土匪搶劫以及日寇的進犯,村民的房屋大都安置在山頂或者山腰以上。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村民們方向下搬遷。

三個自然村之間由一條路相連,公路向東南延伸,與108國道接通。據《北京房山年鑑2005》記錄,2004年10月,佛子莊鄉道路“村村通”工程全面完工,解決了北峪村、石板房村、長操村等2274戶、6405人的交通問題。

自然環境與資源

石板房村地處佛子莊鄉西南部。佛子莊鄉處於太行山西山余脈,屬中低山區,大部分區域為山前暖區,較適合農業的發展。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房山母親河——大石河在鄉域曲折流過。村內有河溝,東部有小水庫一座。

佛子莊鄉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約12 ℃,年降水量約550毫米,無霜期160—180天。

石板房村一隊 石板房村一隊

佛子莊境內蘊藏著許多礦產資源,如建材石灰石、大理石、石板、原煤礦、葉臘石等,還有潛在銀礦有待開發。石板房村有豐富的石板資源,從裸露在道路兩側的山體即可略見一斑。但是石板房村土地資源有限。村民常在坡地上開墾小塊梯田,甚至用石塊填補山石之間的空隙,以使土地平整,便於耕種。

由於地質構造的原因,以及近代以來對山體的大量開採,地質災害時有發生。據文獻記載,1939年7月,佛子莊鄉九道河溝土石流(高密度溝谷型土石流)導致30人死亡,沖走石板房村全部房屋和土地。1950年,石板房村曾發生土石流,死亡3人,損毀民房2間。氣候災害方面,有記載的是1969年的大雹災,導致三個自然村林果及糧食作物損失慘重。

為了保證村民安全,北京市政府加強了山區村莊的排險工作,並適當將危險區域的居民遷移。據《北京房山年鑑2005》記錄,2004年4—5月,對距離村民居住地垂直100米、水平距離80米的巨石進行了5次排險爆破,消除了石板房村26戶、70多人的居住安全隱患。2012年,為了防止洪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又將位於土石流高危地段部分村民(二隊村民)轉移至房山區公主墳安置。

村中還設有專門的護林人員,由55歲以下村民擔任,負責森林防火和樹木保護。

人口與社會狀況

據佛子莊鄉官網信息,截至2016年4月24日,石板房村有戶籍人口291人,常住人口205人,村幹部5人。根據實地走訪和村民口述,村中大多數年輕人外出謀生,常住村民多為五六十歲的老年人,約80戶(冬天更少,僅有四五十戶)。2017年,村中最高壽者為陳景富老人,98歲。村中以陳、史為大姓。

據《房山地名志》載,1931—1945年,石板房建有國小一所,梨樹台、磨石台的兒童均來此地上學。1992年時,有聯辦國小一所。石板房村現今沒有幼稚園、國小乃至中學,學齡的孩子們須隨父母在外租房上學。

石板房村沒有醫院、藥店等醫療機構。村民生病時,往往需要趕去幾里外的長操鄉醫療點,或前往良鄉甚至市區的醫院。缺醫少藥的局面,為村民,尤其是村裡的老年人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文化特色

石板房 石板房

村中老人多稱祖上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歷史記載,北京地區有幾次大的人口遷入,洪武四年(1371),移至良鄉23屯,2881戶;永樂三年(1405)“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當時,官府在陝西平陽府洪洞縣廣濟寺內設總遷移機構,辦理移民遷移手續。據說,廣濟寺有棵大槐樹,來自山西各縣的移民在此編隊遣送,洪洞大槐樹就變成了山西移民離別故鄉的啟程地。石板房村民祖上可能來自山西。但是村民中未見族譜流傳,村中沒有祠堂,未見大片的墓地。

石板房村多山石,山谷中有滾落下來的石塊,從裸露的山體中隨處可見層次分明的板狀岩石。在修建房屋時,村民就地取材,牆體一般使用大小不一的石板、石塊堆砌而成,房頂鋪薄石板。他們亦以石塊填補兩塊巨石之間的夾縫,搭建出一塊平整的土地用於耕種。用石料建房子並不容易,隨便將石塊堆積起來,建造的房子也容易散架。據駐村第一書記梁盼說,要想砌出一面牢固的石牆,需要專門的手藝,現在村子裡依然有人懂這一技術。

經濟和產業狀況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憑藉豐富的礦產資源,房山居民曾以煤礦業、石油化工、採石(房山的石頭在歷史上有盛名,故宮、清東陵等古建築的漢白玉石、青石等就多為房山所產)為生。石板房村內有豐富的石板資源,曾建有石板廠。據駐村第一書記介紹,石板房村附近有煤礦資源,過去村民或挖掘或運輸,儼然已形成一條小型的產業鏈,生活較為富足。後來,由於炸石對山體的破壞巨大,石材的開採被禁止。在資源減少、政策變化、經濟轉型的共同作用下,這些產業逐漸沒落。

據《房山地名志》載,1984—1989年間,石板房村成立修繕隊,成為長操鄉的11家村辦企業之一。然而,2017年,石板房村已無企業。

石板房村 石板房村

石板房村的主導產業有林果業、養殖業,產柿子、核桃、仁用杏、板栗、蘋果、花椒等,主要飼養羊、豬。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高粱等。由於山區土地有限、氣候乾旱,無法大規模種植農作物,產出有限。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村中的大量年輕人或通過升學進入城市,或選擇進城務工,家庭收入重心有所轉移。

1989年,房山區進行第二次林業區劃,“百花山中山水源涵養林區”即為其中之一。該區位於房山區西北部,包括史家營、霞雲嶺、蒲窪、大安山及十渡鎮東西太平、長操鄉等,石板房村亦在其中。2010年《北京鄉村旅遊發展報告》確立了“北線山野奇趣鄉村旅遊帶”,其範圍包括房山區的河北鎮、佛子莊鄉、南窖鄉等7個鄉鎮,形成“一帶八谷”的空間格局。其中,石板房作為“八谷”之一,被定位為“原生態觀光之谷”,主要開發項目有原生態古村落觀光體驗、森林度假。

石板房村駐村第一書記梁盼在原有規劃的基礎上,將石板房的旅遊開發進一步推進。他曾聯繫有意向的開發商來村考察,計畫將居民轉移後閒置的房屋用於發展民宿旅遊。但一方面石板房村位於地質災害易發區,另一方面轉移的村民尚未得到妥善安置,房屋產權並未移交村集體。將石板房的旅遊開發從紙上落到地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