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遷安城東南靠石李橋村西三里河上,原有一座古石橋,叫石李橋。此橋名稱由來,有一個頗有教育意義的傳說。
由來
傳說在唐朝,在三里河東岸住有幾戶石、李兩姓人家。那時三里河水深沒腰,來往行人甚為不便。石、李兩姓人家見狀便自己出錢、出工修建了一座石橋,以石、李兩性取名為石李橋。
歷史情況
此後,歷代都有人效仿石、李兩性人家的善舉,不斷修補此橋:明朝嘉靖年間有義士王珙聯合眾人修此橋,清朝順治年間有張大中、張進孝、潘道士,康熙年間有姚道士都曾修過此橋。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76年)有個姓楊的道士通過化緣籌資又重修此橋,並將原來的橋由3孔擴建為5孔。
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重修此橋。橋頭立一高134公分、寬52公分的石碑,正面碑除刻寫光緒皇帝對遷安縣正堂的褒獎“萬古流芳 欽加同知銜賞戴藍翎遷安正堂加五級隨備加三級記錄十次勞”外,還記錄了修橋人和修橋經過等情:
“為橋工告竣賞示豎碑永垂不朽事,據遷邑城東南八里前石李橋住人石全順、石成、李純、李惠來,縣呈祁伊等,莊西頭有三里河一道,舊有石橋一座,系四路通衢行人必經之路,年久失修,橋石零落,車輛往來諸多不便,伊等因河兩岸有修養之樹,歷年穿砍樹梢,以及葦坑蒲草,易金存積。去冬末將河岸舊朽之樹,公議伐賣、修整橋座,現已重修整,總計花費工料東錢壹仟貳佰余吊,除樹價存款共東錢柒佰吊零,盡數動用外,尚虧東錢伍佰余吊,業經莊中共同追補,並未向外請求助捐等,呈懇賞示豎碑前來,查修理橋樑係為善事。前石李橋莊西石橋一座,乃千萬人往來之橋,該莊人等創議重修,並不求助於人,卒能妥速蕆事,以善人成善舉,(?)呼其橋曰‘善橋’。合亟賞發告示,豎碑勒石 過往行人,並該處居民等,鹹知善橋重修之由,無慮藉端詐索之顧,有志者克紹前(?)勿爭找前項錢存錢,勿將此後穿砍樹梢以及葦坑蒲草易錢肥已,遇有橋石傾圮之處,隨時修葺卜庶。前人導先路,後人步後塵,定能卜斯橋之有基勿壞也。夫特示,右仰知悉。”此碑立於清光緒六年七月十二日。
現狀
新修的石李橋為5孔,跨徑2.5米,長11.5米,寬3.15米。橋面由長2.3米、0.63米、厚0.24米的花崗岩條石對成。橋墩用大型石料砌成,兩頭有分水尖。橋墩上面按橋面寬和條石厚鑿成槽,使橋面和橋墩連成一體。所有建橋用的石料都經過精細加工,對縫嚴密,橋墩與橋面之間均用楔形鐵塊銷索,整個橋成為一體。此橋修成後大大方便了府、縣傳驛和人民的往來,被稱為“善橋”。
古石李橋雖然已不存在,但石、李兩家出資修橋之善事,至今仍在遷安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