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新鎮

石新鎮

石新鎮是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的一個下轄鎮。1956年建石山種畜場,1984年建石新鎮。位於縣境西部,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1.4萬。轄常屯、下窪子、當鋪、公屯、大金、石山村、趙木、太平、8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畜牧、林葦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

基本信息

概況

石山種畜場始建1956年,為盤錦市直屬中型農墾企業。農場現有總人口1.4萬人,職工8100人,分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農墾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石山種畜場位於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西部,西、南與凌海市的右衛滿族自治鎮、安屯鄉接壤,東、北以東郭鎮的小鐵道、豐屯河為界,與東郭鎮相鄰,東西長12公里、南北寬8公里,總面積為96平方公里,石山種畜場地處盤錦市與錦州市交界,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素稱盤錦市的西大門,北距沈山高速公路光輝出口4公里,距308省道3公里,距瀋山鐵路線石山火車站20公里;東距盤錦市中心50公里;西距錦州60公里,距凌海市20公里;南距遼河油田歡喜嶺19公里。縣級以上公路四通八達。石山種畜場地處大凌河入海衝擊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平均海拔6.8米,地下水資源豐富。境內土地面積9600公頃。其中,耕地5796公頃、林地1667公頃、改良草原3000畝。森林覆蓋率17.4%。奶牛存欄5100頭,家禽30萬隻,生豬存欄3萬頭。境內從南向北有三大排水乾渠,這裡具有宜農、宜林、宜牧的自然環境和資源。
率先實現強場、興場、富民,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將石山種畜場建成盤錦乃至全省全國聞名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現代農業的示範農場。完成現有農場內的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完善農場內的服務配套設施和生態環境的建設,加強農場內農民生態文明生活方式以及循環經濟立體建設,率先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農場,到2012年石山種畜場GDP達到10億元左右,職工人均純收入達到 1.2萬元。

據了解,以前的石山種畜場是一個植被稀少、風沙很大的地方,沙子厚得都揭不開鍋,面對著“不栽樹就種不上田”的自然條件,當地領導把植樹造林,發展林業經濟,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大事抓,提出了“南治沙、北保田(農田、草原)”的口號,動員幹部民眾全力投入到植樹造林工程中。多年來,在科技造林的指導下,這裡的造林成活率達到95%以上,同時,當地還加大了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使林木保存率在85%以上,到目前為止,造林面積累計368.6公頃。經過幾年的努力,石山種畜場已初步形成了以“兩林”(用材林、防護林)為屏障,以道路、堤壩為骨架,

歷史沿革

石山種畜場地處大凌河入海東側沖積平原,位於盤錦西部與錦州接壤處,四季分明、牧草豐美、水源充足、一馬平川。這裡不但風光旖旎,歷史上還充滿著傳奇色彩。早在清代時,這裡就是備受滿清貴族集團矚目之地。因為那時,大清帝國在他的老家、龍脈之地的東北錦州一帶設大凌河牧場。目的一是為皇帝到東北“巡幸”、“ 行圍”和“謁陵”時專用;二是用於軍備。 而石山種畜場即在牧場西場的範圍內。牧場設立之初直屬於大清帝國的兵部,轄區不準民間開墾,康熙八年改隸上駟院。現在這裡的滿族、錫伯族人部分就是牧場管理者後代。康乾盛世是牧場發展最興旺時期,如乾隆十九年有騍馬53群,騸馬12群,總數達2.6萬匹(西場數量待考)。可到清末,由於管理鬆弛、皇帝到東北“巡幸”、 “行圍”止步等多種因素,牧場已變得越發不景氣,到光緒33年,牧場餘存2萬多匹馬全部變價處理了。
不過,建國後石山種畜場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引起了國家的重視。新中國成立不久,為了在國際上爭取到有利的生存環境,毛澤東主席親自率代表團訪問蘇聯並給史達林賀壽,列車上還裝滿了茅台酒、蘋果、大蔥、大蘿蔔、山東大白菜等禮物。史達林當時很高興,回贈給中國代表團兩輛吉姆牌高級小轎車和一批蘇高血軍馬。部分軍馬1956年11月落戶到了遼寧省石山第一種馬繁殖場,即石山種畜場的前身。據《石山種畜場組織史資料》載,該場是1956年根據遼寧省人民委員會及省農業廳的批示,以錦縣(今凌海市,為縣級市)金城農場為基礎,在錦縣右衛區管轄的草原內新選場址——蘇坨子成立的。該場所在地後來劃歸盤錦。
那蘇高血馬究竟好在哪裡,能成為蘇聯回贈給中國的重禮呢?據有關資料載,十八世紀初,英國培育了一個賽馬品種,稱英純血。十八世紀末,俄國引進這一品種,一面純種繁殖,一面雜交改良本地馬,經過長期的風土馴化和選種,形成了與英純血不同的純血騎乘馬,同時用這種馬與頓河、卡巴金、哈薩克馬進行長期的以純血馬血液為主的雜交,形成了高血騎乘馬,簡稱為“蘇高血”馬。“蘇高血”馬體形高大英俊,身高162.5cm,體長163.7cm,胸圍186.5cm,管圍20.3cm。以杏紅色居多,白頭心,白鼻樑,四蹄多有白色,機警聰慧,速度快,躍障礙力強,1600米的速力是1分37秒,2400米的速力是2分27秒2。二戰時期,前蘇聯以此種馬為騎兵部隊配備坐騎。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為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據《盤錦農墾志》載,史達林贈給中國代表團的那批馬中,就包括兩匹第二次世界大戰立功的蘇聯紅軍功勳馬。
該場接收蘇高血軍馬後,就提出了“以繁育蘇高血種馬為主,結合發展農牧業生產”的口號。該地也隨之從1948年還是一個只有13戶人家、交通不便、荒草一片的小屯落迅速發展起來,相繼建造了場辦公用房、職工住宅等磚石牆體房屋,黨政企事業機關增加,鎮區隨之擴展。該場快速發展成為一個集農業、畜牧業、葦業、林業為一體的農墾企業;1959年根據遼寧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在場部(今石新鎮)附近3個人民公社基礎上擴建為14個農牧生產作業隊。種馬繁殖場改為遼寧省石山畜牧農場;1961年,該場改名為國營石山種畜場,經營方針是“以繁育種畜為主,農牧結合,多種經營,全面發展。”是省重點畜牧場之一。
不過,石山種畜場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卻開始流傳馬傳染性貧血(簡稱馬傳貧)。這種病是由馬傳染性貧血病毒引起的一種接觸性、持續感染、反覆發作的發熱、貧血、出血、黃疽、浮腫、消瘦、心力衰竭為主要症狀的慢性傳染病。染病馬匹就是五十年代從蘇聯進口的馬匹。為緩解疫情,該場於1965年搞了馬傳貧試驗田,認真總結馬傳貧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對460匹陽性傳貧全部捕殺。到七十年代開始逐漸消滅疫源。但對於蘇高血馬來說無疑是場很大損失。
如今在和平年代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用馬時代早已過去,蘇高血的故事在盤錦也一點點模糊起來,但它作為一段農業發展史卻將永存檔錦發展豐碑,值得我們和後人去記憶和解讀。

1956年建石山種畜場,1984年建石新鎮。1996年,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轄常屯、下窪子、當卜、公屯、大金、石山、趙木、太平8個行政村。2002年,鎮政府駐鎮區,人口1.37萬人,面積97.3平方千米,轄鎮區1個社區和石山、趙木、下窪子、當鋪、太平、龔屯、常屯、大金8個行政村。

行政代碼

211122104:

~001 121鎮區居委會

~200 122石山村

~201 220常屯村

~202 220下窪子村

~203 220龔屯村

~204 220趙木村

~205 220當鋪村

~206 220大金村

~207 220太平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