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山西省
石掌玉皇廟VI-377
簡介
石掌玉皇廟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金、明、清時代。一進院落,依地勢分為三層院落,主要建築有山門、正殿,兩側有東西配殿、耳房、配房。正殿為金代遺構,余皆明清所建。正殿建在高1.2米石砌台基上,面寬三間,進深六架椽,單檐歇山頂。斗栱為四鋪作單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前檐當心間施板門,兩次間安直欞窗。
歷史
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為金、明、清時代。一進院落,依地勢分為三層院落,主要建築有山門、正殿,兩側有東西配殿、耳房、配房。
正殿為金代遺構,余皆明清所建。據廟內石碑所載,明萬曆十一年即1583年重修,清鹹豐四年即1854年重修殿宇,增修下院東西配房,並創建舞樓,直至清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工程全面竣工。中華民國六年1916年,又進行了維修,山門前抱廈當為此時所加。1990年石掌村村民自籌資金對該廟進行了全面的修繕。 石掌玉皇廟,一個中規中矩的太行古廟。
景區相關資料
石掌玉皇廟位於村西頭的山坡上,依地勢逐漸上升分三階院落。石掌玉皇廟正殿為金代遺構,其餘皆為明清建築。該廟坐北朝南,前為山門並上承倒座戲台,山門外正中為三開間抱廈。
正殿東南屋檐已經局部坍塌,椽飛露在外面,急需維修。正殿金構面闊三間,進深六架椽,梁架為前乳栿對四椽栿。大殿為單檐歇山頂,灰色筒板瓦鋪制。此殿梁栿用材較大,前檐為四根石柱,檐柱側角明顯。
前檐斗栱在後世做過較大調整,柱頭鋪作為四鋪作,華栱刻作昂形,耍頭刻作龍頭形。轉角鋪作為單下昂四鋪作,昂為假昂,耍頭刻作真昂。當心間補間鋪作為在瓜櫨斗上出45度斜栱,耍頭刻作龍頭形。兩次間補間為四鋪作,第一抄華栱刻作昂形,耍頭刻作龍頭形並且為真昂。轉角鋪作的里轉中,正面與山面兩次間補間鋪作昂尾承托襻間枋,在第一抄華栱之上出斜栱一抄,並承托正面與山面兩斜栱承托一抹角梁栿共同承托角梁,其中在大殿內的轉角後尾中也套用了一簡潔的抹角梁。 山面當心間補間為單抄四鋪作,耍頭為真昂,昂為琴面昂。當心間柱頭鋪作為單抄四鋪作,耍頭刻作螞蚱頭型,令栱之上承替木接撩檐槫。山面廊間補間鋪作為單下昂四鋪作,昂為假昂,耍頭刻作真昂。山面北次間與後檐次間均無補間鋪作。
正殿梁架為前乳栿對四椽栿用三柱,山面丁栿搭於四椽栿之上,蜀柱正騎跨於丁栿之上,四椽栿之上兩蜀柱承托平梁,叉手與平樑上之蜀柱共同承托脊槫。梁栿上可見已脫落的彩畫,估計當屬明清之物,彩畫古樸依舊。殿內轉角鋪作出華栱一抄上承靴楔,之上兩昂尾承托角梁,並置一抹角梁與昂尾相托,共同承托角梁。山面補間鋪作里轉出兩抄,在第一抄之上有翼形小栱,靴楔刻作蟬肚狀,昂尾置櫨斗承托一材兩zi,上承替木接山面梁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