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彩繪觀音像

石彩繪觀音像

觀音頭戴三葉冠(大部分已失),面龐圓潤,胸平腹鼓,項系飾物,左手握玉環,右手持蓮蕾,披披帛,穿璧相交,下垂至膝反折於手臂,向外自然下垂,跣足立於雙瓣覆蓮上,下為長方形基座。像身及基座等處有貼金遺存。背光後面用朱、墨等色繪思惟菩薩像。造像背後彩繪思惟像且保存較好,在定州白石造像中比較少見,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佛教繪畫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基本信息

名稱: 石彩繪觀音像

尺寸: 殘高46.5cm。

收藏: 故宮博物院

定州白石造像

2012年春節期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與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鄴城考古隊在鄴城遺址東部北吳莊,也就是已探明的東魏、北齊都城鄴城遺址東城牆側3公里處,發現一處巨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根據此後3月北京發布介紹的成果來看,此次發現的是一個邊長約3.3米、深1.5米左右的不規則方形土坑,共出土佛教造像2895件(塊)。據粗略統計,有題記的造像超過百件,多為漢白玉(俗稱白石)造像,少量為青石佛像。根據題記、造像特徵等初步認定,主要是東魏、北齊造像,另有個別北魏以及隋唐造像。這批佛像跨越北魏、東魏、北齊和唐代數朝,歷時400餘年,其中北魏晚期、東魏、北齊、唐各朝代紀年明確,時代前後銜接完整,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鄴城地區佛教造像的類型和題材提供了可靠的標本。此次出土的佛像工藝精湛,造型精美,類型多樣,題材豐富,而且有彩繪和貼金,多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單體圓雕的佛和菩薩像。造像題材有釋迦像、彌勒像、釋迦多寶像、觀音像、雙菩薩像等,多數造像保存有較好的彩繪和貼金痕跡。

通過上述發布會的介紹,我們不難從鄴城“窖藏”佛像中看到同屬河北定州白石佛像的影子。定州白石佛教造像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奇葩,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並對山東等周邊地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鄴城曾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在當時影響力很大。特別是北朝皇族多尊崇佛教,在鄴城內外修建了諸多佛寺。史書記載鄴城周邊曾有佛寺4000餘座。一般來說,佛教的興衰與政治、經濟有很大的關係。鄴城作為六朝都城,這裡的寺院數量、譯經活動、雕塑的佛像樣式,必然在全國水平前列,對當時北方佛教影響深遠,因此此次鄴城遺址出土眾多佛教造像也在情理之中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