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鎮概況
國土面積2.41平方公里,海拔1,400.00米,年平均氣溫17.00 ℃,年降水量70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水稻、小麥等農作物。有耕地351.20畝,其中人均耕地0.85畝;有林地
1,730.00畝。全村轄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98戶,有鄉村人口415人,其中農業人口410人,勞動力24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26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15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電、路、電視、電話四通,全村有98戶通電,有3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30.6 %、30.6 %和21.4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30.6 %和 10.2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4.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機車12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8戶,鄉村人口415人,其中男性214人,女性201人。其中農業人口410人,勞動力242人。該村為苗族村,其中苗族415人。
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70人參合率 89.4 %;享受低保13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4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10戶,占農戶總數的 10.2 %。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生產力發展緩慢,生產效益難以提高民眾住房困難,有的住危房,有的人畜混居該鎮是民族聚居地,民眾素質相對較低,科技意識淡薄,無開創精神;貧富差距大,經濟發展不平衡。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採取民眾出物資和勞力,上級部門爭取資金的辦法,修繕街道路面,解決行人和車輛通行難問題2、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培養致富能手,帶動全村民眾致富,提高人均純收入。3、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00.6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60萬元,有固定資產2.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1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集體財務管理情況。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51.20畝(其中:田56.00畝,地295.20畝),人均耕地0.85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1,730.00畝,水面面積25.00畝,其中養殖面積0.50畝;荒山荒地1,475.00畝,其他面積28.8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內。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6.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7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水稻、玉米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產業。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8萬元,占總收入的 37%;畜牧業收入38萬元,占總收入的 50.3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52頭);漁業收入0.2萬元,占總收入的 0.26%;林業收入2.9萬元,占總收入的 3.8 %;第二、三產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 3.3%;工資性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 3.97%。農民人均純收入115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人(占勞動力的 3.4 %),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