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嘉慶十二年(1807)沙彌光亮為尋師至此駐錫。
道光年間(1821-1850)由縣衙出面重修。
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月,知縣張昭美為護庵而豎禁示碑(今存)。時當家堂禪尼師能醫善武,化解鄉仇。歷代僧尼以鳳陽祖傳醫術濟世,妙手回春。“文革”期間,藥書被焚,庵遭拆,尼受逐,貝葉凋殘。現住持釋惟琴,自3歲即1956年進庵,拜釋宏章尼師為師,“文革”被逐回鄉四載。自1977年歸庵後農禪並重,重興古庵。
1980年起開始重修。
1990年底,幸蒙時任縣長戎鐵文支持,親臨古庵勘地定界,範圍包括山林55畝,耕地16畝,建築用地15畝,總計85.4畝。從此重新規劃設計,並於1997年農曆九月初一日動工。籌資時,應者如雲。汕頭市潮南區峽山鎮旅港同胞周漢貞合家捐60萬元,其弟周漢金捐20萬元,李漢釗捐28萬元,羅碧心捐12萬元;惠來縣人方澤強捐10萬元,方秀明、方朝江各捐5萬元,海內外善信共捐逾數百萬元。於是,劈山填坑,運石載木,造殿築樓,通電引水,牆貼石板,床用優木,高質重建。
1985年5月1日獲縣宗教局登記開放,1997年九月初一日至新千禧元旦由惟明師籌巨資而擴大重建一新,恢宏莊嚴。
2000年10月27日隆重舉行重建落成開光慶典。
2007年12月26日被惠來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陳設
它坐東向西,卯酉乙辛分金,已建成天王殿、大雄寶殿、福德寓、功德堂、宿舍樓、附屬樓及放生池,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069平方米。大雄寶殿內,主奉2.1米高(含蓮座)釋迦牟尼佛像,還有各1.8米高(含蓮座)的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大菩薩像和十八羅漢像,皆為緬甸玉雕刻,“十分珍貴。大門石匾“石壁寮庵”四字,端莊厚朴,是已故的汕頭書協副會長楊鍇,於1997年底病重時的絕筆。
庵中還有嶺海詩社社長黃贊發、副社長蔡起賢、李志浦和書法家蔡仰顏、陳丁、陳廷文諸名家墨寶,為古剎增輝。
庵中還保存有光緒三十四年(1908),知縣張昭美護庵禁示碑一塊,鎮山寶塔一尊,千手觀音圓銅像一個,紫砂觀音塑像一尊,乾隆御製香爐一個及手抄藥書、古佛經典籍等文物。
寺院主持
自創建以來,尼師一貫懸壺濟世,聞名遐邇。惟琴尼師秉承先師遺風,得其真傳,慈悲為懷,行善為本,自幼年以來堅持上山自采草藥,自煉丹丸,為周圍百姓治病救難。現汕頭,潮陽、揭陽、普寧、海陸惠的民眾前來問診求藥者絡繹不絕,聲名遠播。更可貴的是她一貫收養遺棄幼嬰,並傾力撫養教育,促其成才。已有一名送上佛學院學成赴新加坡弘法,一名在福建省天湖淨寺學成歸來,現還有10多名在讀國小、中學,深得民眾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