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溝村

石嘴溝村地處高寒陰濕山區的甘肅漳縣大草灘鄉,下轄5個自然村,330戶,1450多人,耕地面積2700畝,平均海拔在2600米以上。

基本信息

石嘴溝村

石嘴溝村地處高寒陰濕山區的甘肅漳縣大草灘鄉,全村擁有5個自然村330戶1450多人,全村耕地面積2700畝,平均海拔在2600米以上。儘管自然條件惡劣,但這裡草山面積廣闊,發展畜牧業、種植地膜當歸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新中國成立後的近50年間,石嘴溝村一直是漳縣的特困村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全村人均占有糧僅有60多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400元,全村貧困面高達62.8%。“高寒陰濕冰雹多,山大溝深文盲多,地陡土薄面積小,生活貧困面貌差”,曾是那個年代石嘴溝村民眾生活的真實寫照。從昔日的吃糧靠救濟、住著茅草屋,到今天的住上小樓房、生活奔小康,無論過去的艱苦歲月還是如今的幸福生活,都在石嘴溝村老一輩人的心靈深處烙下了難以忘卻的記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石嘴溝村民眾居住的幾乎全是土坯房和茅草屋,吃糧靠的是國家源源不斷的救濟,生活苦得像黃連水。白長生的老伴回憶說,那時候,他們家的土炕上連一張像樣的涼蓆都沒有,做夢都沒有想到今天還能住上小樓房,全靠了黨的好政策啊。二十世紀中後期,省委、省政府把全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擺到了自然條件嚴酷的特困村。石嘴溝村民眾的脫貧問題,同樣深深地牽動著各級領導的心。1994年,原定西地委、行署把全區扶貧攻堅現場辦公會搬進了漳縣大草灘鄉的石嘴溝村,時任地委書記的劉生榮和縣委書記的王永泰在那次會上動情地說,解放40多年了,石嘴溝村民眾的生活還那樣貧困,讓人心酸,說不過去。隨後,地縣相關部門為石嘴溝村民眾的脫貧展開了一系列的幫扶工作。1998年,漳縣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婦聯定點幫扶縣。時任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的顧秀蓮專程到漳縣視察,當她深入到大山深處的石嘴溝村訪貧問苦時,也為這裡民眾的脫貧問題而深感揪心。在以農舍作為教室的石嘴溝村國小二年級教學點,顧秀蓮看到10多個孩子由於教室狹小、課桌凳奇缺而趴在屋檐下讀書寫字時,當即拿出自己的3000元錢,捐贈給了這所貧窮的山村國小。1999年9月1日,由全國婦聯捐資20多萬元修建的石嘴溝春蕾國小正式開學,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的彭佩雲帶頭捐款2萬元,並親筆題寫了校名,顧秀蓮題寫了“自強自立、勤奮上進”的校訓。今天的石嘴溝春蕾國小,已經發展為擁有教師9名、學生220名的完全國小,朗朗的讀書聲成了這塊曾經飽受貧窮折磨的土地上最悅耳、最動人的旋律。山大溝深的石嘴溝如何趨利避害、脫貧致富,縣鄉黨委、政府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提出了石嘴溝村“養好牛和羊,栽好地膜藥,修好出山路,辦好村國小”的發展思路。按照這一思路,1999年初春時節,縣政府確定由原漳縣長征牧場牽頭,在石嘴溝村率先進行小額信貸“扶羊還羊”扶貧模式試點,一次性向全村60戶貧困戶投放基礎母羊422隻,種公羊17隻,平均每戶投放母羊7隻。依據協定,兩年後只要養羊戶還給牧場14隻羊羔,投放的7隻基礎母羊就全歸農戶所有。10多年過去了,“扶羊還羊”這一嶄新的幫扶模式已經在貧窮的石嘴溝村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截至目前,全村共有規模養殖戶44戶,大家畜存欄1500頭(匹),羊只存欄近3000隻,能繁母豬300多頭。胯下騎著機車,嘴裡哼著山曲曲,趕著牛羊奔小康,現如今成了石嘴溝村新一代牧民們的時尚生活。地膜當歸種植是石嘴溝村的又一大優勢產業,從1996年開始,縣、鄉農業科技人員就深入石嘴溝村,手把手指導幫助民眾種植地膜當歸。10多年前,全村地膜當歸種植不足30畝,這幾年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1200畝左右,當歸價錢好的2007年,收入3萬元左右的種植戶占了全村總戶數的一大半。依靠地膜當歸和畜牧業,石嘴溝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0多年前的不足400元提高到現在的1989元,全村330戶民眾擁有農用三輪車316輛,機車243輛,家家有彩電和行動電話,昔日的茅草屋和土坯房變成了一座座瓷磚貼面的大瓦房,有11戶還建起了漂亮別致的二層小樓房,生產生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