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石台香芽”屬烘青類名優綠茶,外形緊直勻整、芽壯顯毫、色澤翠綠,內質香氣嫩香高長、湯色嫩綠清澈、滋味醇和鮮爽、葉底嫩綠勻亮。
等級分類
級別 | 外 形 | 內 質 | |||
香 氣 | 湯 色 | 滋 味 | 葉 底 | ||
特級 | 緊直略扁、芽壯顯毫、勻齊、嫩綠 | 嫩香持久 | 嫩黃綠、 明亮 | 鮮爽 回甘 | 嫩勻 明亮 |
一級 | 緊直略扁、芽壯、勻齊、嫩綠 | 嫩香高長 | 嫩綠、明亮 | 鮮爽 | 嫩勻、黃綠亮 |
二級 | 緊直略扁、芽葉肥壯、勻整、綠潤 | 清香高長 | 黃綠、明亮 | 鮮醇 | 較嫩、黃綠亮 |
產地環境
地貌土壤
安徽省石台縣石台香芽茶樹種植於縣境內的6個鄉鎮。產茶地貌應是植被覆蓋率在80%以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茶園位於海拔300—1000米的山地緩坡上。
土壤為花崗岩、泥質岩殘積物、坡積物成土母質形成的山地黃壤和黃紅壤,PH在5.5—6.8之間,偏酸性,土壤有機質含量2.3-4%,全氮含量0.15-0.2%,全磷含量0.53%,全鉀含量1.51%以上。
水質條件
石台縣香芽茶樹種植範圍水質符合國家農業行業標準《有機茶葉產地環境條件》(NY5199—2002)。
氣候條件
石台香芽生產區域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徵是氣候四季分明,光、熱、水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16℃、晝夜溫差大,年降雨量1626毫米,相對濕度79%,全年無霜期233天,大於或等於10℃的活動積溫為5068℃,年平均日照時數1700小時。
歷史淵源
石台縣種茶歷史悠久,據《文獻通考》載,宋代全國有名片茶26種,其中“仙芝”、“嫩蕊”產於石埭縣(今石台縣),現代的“石台香芽”傳承了“嫩蕊”的原料特性和品質特點。
明代,張星煥在《皖遊記聞》中稱石埭(現石台)仙寓山所產茶葉因色綠、顯白毫稱為“白茶”,其味絕殊,不可多得,土人以為瑞茶,得則珍藏之。明代詩人徐渭品飲池州鐘太守送的石埭茶後賦詩云:“杭客矜龍井,蘇人伐虎丘,小筐來石埭,太守賞池州。午夢醒猶蝶,春泉乳落牛,對之堪七碗,紗帽正籠頭。”稱石台茶可與“龍井”、“虎丘”媲美。
2013年,剡溪茶葉專業合作社承擔開發“池州市石台縣年產10噸‘石台香芽’加工擴建項目”。
2014年10月11日,安徽省級驗收組該項目進行了驗收,綜合評議,通過了省級驗收。
2016年,石台縣通過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技術標準戰略、宣管結合戰略等戰略,推進茶產業質量品牌提檔升級。擁有“茶葉機械化採摘技術規程”、“無源直讀式遠傳閥控水錶”等5項安徽省地方標準;“石台硒茶”、“石台硒米”、“石台硒稻產地環境條件”、“香椿速凍保鮮技術規程”等9項池州市地方標準;“石台香芽”鮮葉及加工技術規程2項石台縣地方標準。
生產情況
2011年,石台香芽種植面積為2400公頃。
產品榮譽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石台香芽”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石台香芽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在石台縣所轄仙寓鎮、七都鎮、橫渡鎮、大演鄉、仁里鎮、丁香鎮6個鄉鎮38個村,地理坐標為東徑117°12′—117°59′,北緯29°59′—30°24′。
質量技術要求
3.1產地選擇。
3.1.1產地應水土保持良好,生物多樣性豐富,土壤、空氣和水資源的各項污染物含量必須低於《有機茶產地環境條件》標準的規定值。
3.1.2土層有效深度70厘米以上,土壤剖面中無硬塥等障礙層次,土壤質地是壤土、輕壤土或砂壤土,土壤生物活性強,有機質、氮、磷、鉀等土壤肥力中等以上。
3.1.3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緩坡地等高開墾;茶園土層深度在70厘米以上;坡度在15°以上時,建築內傾等高梯級園地。茶園與四周旱地和農田交界處應設定隔離溝。
3.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
3.2.1品種選擇:主要品種一是選擇本地群體種櫧葉種,二是選擇舒茶早、安徽3號等省級以上無性系良種。
3.2.2特定要求:品種抗寒性和抗病性強,所產的鮮葉芽葉肥壯、茸毛中等、持嫩性強,內含胺基酸和香氣成份含量高。
3.3生產過程管理
3.1新建良種茶園
3.1.1整地:在15-20度坡度地塊上要建立等高梯式茶園,茶園按條栽開挖種植行,行距150厘米。
3.1.2改土施肥:在栽植前2個月將土壤全面深翻50厘米,在種植行中間開種植槽,槽深40厘米,寬60厘米。在種植槽中施足底肥,一般每畝施1500—2500千克秸桿,或每畝施200—250千克餅肥,在底肥上蓋土10厘米,間隔一個月以上時間後種植。
3.1.3茶樹栽植:單行栽植或雙行密植,單行栽植規格為大行距150厘米、株距25—30厘米,雙行栽植規格為大行距150厘米、小行距30厘米、株距30厘米,在深秋和初春栽植。
3.1.4苗期管理:定植第一年的伏旱時期茶園雜草要從早、從小清除,並且不能鬆動茶苗根系;在茶行中適當間作綠肥和鋪草;旱情嚴重時
要灌水,保持土壤墒情;幼齡茶樹在施肥上要適當地提高磷、鉀肥的施用比例,氮、磷(以五氧化二磷計)、鉀(以氧化鉀計)的比例應為2:1:1至1:1:1。有機肥和磷、鉀肥作基肥於秋季施入,氮肥按40:40:20的比例分別在3月、5月中下旬和7月上中旬施入。
3.1.5要連續三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在栽後春季進行,離地15厘米剪去主桿枝,留住側枝,第二次在定植的第二年春季進行,在上年剪口提高5-10厘米剪去樹冠上部的全部枝梢,接著秋天進行一次輕修剪,即離地面45—50厘米剪去上部枝梢。茶樹在進行3次定型修剪後,一般高度達50-60厘米,幅度達70-80厘米,可以留2片大葉實行打頭輕采,以繼續增加分枝,待樹高達70厘米以上時,按輕修剪要求培養樹冠。
3.2茶園施肥和土壤改良
3.2.1提倡施用農家肥、微生物肥料、商品有機肥、有機無機複合肥等,農家肥提倡施用漚肥、沼氣肥、餅肥和作物秸稈等;微生物肥料提倡施用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磷細菌肥料和複合微生物肥料。
3.2.2肥料要適當深施,條栽茶園在茶行一側或兩側開施肥溝施肥,茶樹種植前底肥施用深度至少在30厘米以上;己種植茶樹的茶園基肥應達到20厘米左右;追肥也要施10厘米深,切忌土表撒施。
3.2.3早施基肥,肥料在9月上旬—10月下旬間施;早施催芽肥,施肥時間在茶葉開採前1個月。
3.2.4施肥品種要多,要氮、磷、鉀三類大量元素肥料配方施用,要補施鎂、硫、銅、鋅等中微量元素肥;肥料的用量要足夠,以畝施純氮計,1—2齡茶樹全年3—5千克、3—4齡茶樹全年6—8千克,採摘茶園每產100千克鮮葉畝施12—15千克。
3.2.5有機肥和無機肥要平衡施用,基肥以有機肥為主,追肥以無機肥為主;氮、磷、鉀三元素肥料配方施用,幼齡茶園氮磷鉀的比例為2:1.5:1.5,成齡採摘茶園氮磷鉀的比例為3—4:1:1;基肥占總施肥量的40%左右,追肥占60%左右;在根部施肥的基礎上配合葉面施肥,若在採茶期噴施無機葉面肥,需10天后才可採茶,噴施有機葉面肥,需20天后採茶。
3.2.6合理耕作改良土壤結構,茶園每年在春茶採摘前30天結合追肥淺鋤1次,深度10-15厘米,春茶後結合除草立即進行1次中耕,深度20厘米,秋季結合深施基肥進行深耕,深度25-30厘米。
3.2.7採用茶行地面鋪草、間作豆科綠肥等方法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3.3樹冠培養
3.3.1高產優質型茶樹樹冠分枝層次多而清楚,骨幹枝粗壯而分布均勻,采面生產枝健壯而茂密。青、壯年茶樹50厘米以下的骨幹枝,每叢有9—14根,枝幹直徑2厘米,採摘層以下的骨幹枝有15—25根,徑粗乾平均1.5厘米左右;茶蓬高度一般以70—80厘米、寬90-110厘米為適宜,樹冠有效覆蓋度達到80%以上。樹冠面應有10—15厘米的葉層,葉面積指數以4—5為優。
3.3.2合理修剪是培養樹冠的關鍵措施,輕修剪是將茶樹冠面上突出的部分枝葉剪去,整平樹冠面,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高3—5厘米,輕修剪周期採用年年剪或隔年剪。時間在當年8-10月,輕修剪後茶樹合理形狀以弧型為好;深修剪是去除雞爪枝,改造樹冠采面生產枝,恢復樹勢的改造樹冠措施,以剪去結節枝為原則,剪去樹冠面上部15—20厘米厘米枝葉,深修剪周期大體上每隔3—5年左右進行一次。
3.4病蟲草害防治。
3.4.1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嚴控農殘”原則,從茶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措施防治,保持茶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
3.4.2農業防治:分批、多次、及時採摘,抑制小綠葉蟬、茶芽、茶炭疽病等危害芽葉的病蟲。通過套用合理修剪技術,將茶樹高度控制在80厘米左右,減輕毒蛾類、黑刺粉虱等害蟲的危害。秋末結合施基肥,進行茶園深耕,減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鱗翅目和象甲類害蟲的種群密度。
3.4.3物理防治:採用人工捕殺,減輕茶毛蟲、尺蠖類等害蟲的危害,利用燈光誘殺害蟲,降低茶園害蟲蟲口量,利用機械或人工方法防除雜草。
3.4.4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當地茶園中的瓢蟲、蜘蛛、寄生蜂等有益生物,減少人為因素對天敵的傷害。推廣套用生物誘蟲板誘殺技術防治茶樹病蟲害,使用Bt、苦參素、魚藤酮等生物源農藥防治病蟲害。
3.4.5化學防治:嚴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標,掌握防治適期施藥,控制施藥量和注意安全間隔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合理使用。
3.5茶葉採摘特定要求。
3.5.1採摘應根據茶樹生長特性和石台香芽綠茶各級別對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結合,量質兼顧的原則,按照標準,分期分批、適時採摘。
3.5.2石台香芽採摘標準:特級是單芽原料達90%以上,一級是一芽一葉原料占90%以上,二級是一芽二葉初展原料占80%以上。
3.5.3不採紫芽葉、病蟲為害、枯焦的芽葉,不能混雜有老葉、茶果等雜物。
3.5.4採用清潔、通風性良好的竹編簍筐盛裝鮮葉,採下的茶葉應及時運至茶廠,防止鮮葉劣變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質。
3.6茶葉特定加工要求。
3.6.1茶葉加工廠條件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符合《無公害食品·茶葉加工技術規程》(NY/T5019—2001)中規定的標準要求。
3.6.2石台香芽加工工藝流程:鮮葉→攤青→殺青→攤涼→做形→攤涼→烘乾→揀剔→包裝等工序。在工藝流程中:鮮葉攤青6-8小時,做形用理條機和輝乾機,工藝是理條、加壓和輝鍋。
3.7生產記錄。
產地內茶農建立茶葉生產情況、病蟲害防治方法、技術措施、農藥化肥使用情況為內容《農戶茶園管理記錄卡》農事活動檔案。加工企業應當完整記錄茶葉鮮葉來源的產地、數量、等級和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加工時間、工藝、數量、等級、貯藏、銷售等可追蹤檔案。
專用標誌使用
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包裝上統一農產品地理標誌(石台香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