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華

石光華

石光華是陝西省高陵縣人,1921年7月出生在一個貧農家庭。1936年,年僅15歲的石光華開始幫助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做交通工作。1938年7月,他奔赴陝甘寧邊區參加革命,同年9月,在陝北公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7月至1945年5 月,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基本信息

工作經歷

石主席雕像(新) 石主席雕像(新)

1939年中共關中分區中羽區委書記。1943年-1945年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並擔任六部的支部書記。

1946年4月,他被派往內蒙古開闢少數民族地區的革命鬥爭,曾先後擔任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卓索圖盟分會組織科長、中共錫林郭勒盟委工委副書記。

1950年5月至1979年11月,石光華在哲里木盟工作近30年,歷任中共哲里木盟地委組織部長、地委副書記、內蒙古東部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哲里木盟委第一書記等職。他艱苦樸素、作風樸實、深入實際,深受廣大民眾的讚揚。

主要成就

在任哲里木盟盟委第一書記時,他長期在鄉下蹲點,只有在盟委開會的時候,或到自治區開會他才回來,也只有這時才能和家人見上一面。他的女兒石梅在回憶錄中寫到:“可以說,常常一兩個月難得見他一面,媽媽也忙,經常下鄉,我們幾個孩子一日三餐都吃在食堂。每到星期日,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高高興興去逛公園、逛街,我真是很羨慕。我希望有一天,爸爸媽媽也帶著我去玩。我也多次央求過爸爸,讓他帶我去玩,可他總是微笑著對我說,‘等下個星期吧,這個星期忙’。四十年過去了,‘下個星期’竟成了永遠的許諾。”

他以身作則,艱苦奮鬥,領導全盟各族人民努力發展生產。尤其是在60年代的三年暫時困難時期,他領導哲盟農業生產取得了突出的貢獻。1961年,全盟糧豆總產量達7.6億公斤,突破歷史最好年份的產量,比1960年增產1.9億多公斤。全盟把增產的糧食大量調往盟外,支援災區,受到黨和人民的好評。1965年,哲里木盟的糧豆總產量猛增到8.68億公斤,被譽為“內蒙古糧倉”,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視。《人民日報》曾在頭版頭條刊發了名為《與天作戰的領導藝術》的文章,並以《哲里木人的光榮貢獻》為題發表了重要社論,肯定了石光華的成績,肯定了哲里木盟的貢獻。三年困難時期,哲里木盟向國家交出了七億斤糧食,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當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同志萬分感慨地說:“我原以為中國的糧倉在江南,沒想到在塞北。”

起伏的人生

1、人生低谷

“文化大革命”中,石光華遭受到嚴重的迫害,從1966年被打倒直到1977年9月恢復盟委書記的工作,整整十一年。1966年初,他接到通知,參加了中共中央華北局於5月21日在北京前門飯店召開的會議。這個會議錯誤地組織對內蒙古黨委第一書記烏蘭夫的揭發批判,石光華受到牽連,他成了烏蘭夫死不悔改的鐵桿“保皇派”,成了“烏蘭夫反黨叛國集團在哲盟的代理人”。受牽連的他處於軍事管制之中,寫所謂的交待材料和各種各樣的證明材料,成了他的一項主要工作。在逆境裡,他堅持真理,堅持原則,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他在交待材料中寫道:“我是一個貧農的兒子,是黨指引我走上革命的道路,把我培養成一名領導幹部,沒有黨就沒有我的一切,我畢生努力也報答不了黨對我的恩情,這一生,我不是孝子,但我對黨是忠誠的。同樣,我堅信黨會還我清白。”

2、黎明到來

1972年春天,“九·一三”事件後的國內政治經濟形勢,開始有一定程度的好轉。然而,哲里木“四人幫”的爪牙們在哲盟各旗縣、各公社開始了第二次全面巡迴批鬥。在長達三個多月的批鬥中,石光華抓緊時間學習,鍛鍊身體,以頑強的意志堅持著,因為他堅信黨會澄清是非的。黎明終於到來,1977年9月,石光華重新主持哲里木盟工作,他衝破層層阻力,大膽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政策,為促進安定團結,恢復和發展經濟,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極大地調動了各族幹部民眾的積極性。他不顧多病的身體,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在正常的工作外,他還利用業餘時間接待大量的上訪民眾,有清晨六點鐘在門前等候的,有夜間十一二點敲門的,面對眾多的上訪民眾,他耐心地傾聽並交給有關部門認真的處理。

3、平反

1979年12月,石光華擔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堅決貫徹執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提出的“林牧為主、多種經營”的方針,為推動農村牧區經濟改革、發展商品經濟,作了不懈的努力。在當時的條件下,有時他下鄉一天要跑五六百公里,一跑就是半個月或一個月。他跑遍了各個盟市,跑遍了廣大農村牧區,受到各盟市和廣大農牧民的好評。

1983年,石光華擔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區委常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他認真負責,忘我的工作,堅持以教育為先,使好多幹部免犯錯誤,多次受到上級紀委的表揚,使全區紀檢工作很快出現了新局面。

1985年10月10日,石光華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去世。遵照他留下的遺囑,他的骨灰撒在曾經工作過、戰鬥過的科爾沁草原——他的第二故鄉。

精神事跡

石光華作為幹部,身居高位卻從來不忘自己是名黨員,時刻以共產黨員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文革”後,組織上在落實政策時,決定發給他一筆補助費,他堅決不要,卻把“文革”中因關押欠交的黨費一次補齊;他不忘為國家節約,辦公室里的許多辦公用品早已破舊不堪;為了給國家省錢,他放棄了去國外治療他由於“文革”造成的眼疾;他始終保持著延安的作風,保持著普通一兵的本色,在整理他遺物時發現,他的好多內衣都打著補丁;工作中不搞特殊,他在陝西農村老家的親戚,多次來找過他,希望他在城裡給安排個工作,但每次都讓他給勸走了。這就是石光華,畢生無私奉獻給人民、奉獻給偉大的祖國、奉獻給共產主義事業的偉大戰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