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期
9.18事變後流亡北平讀書,在張學良將軍個人主辦的《東方快報》任副刊編輯。七七事變流亡關內,曾任流亡的東北中學的老師,領導進步學生進行抗日宣傳。此期間,石光同志用過“今人、唐人、石子、貝子、紫石,礦工,東白、石光”等筆名寫過大量散文、小說、評論文章。在三十年代石光是緊隨進步思想大潮前進的,具有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擁有的進步的文藝思想。石光擅長寫散文:不事雕琢,不故作驚人之語。樸實無華,沁人心脾。石光寫的舊體詩以慧眼觀察世事,贊詠新生事物,放眼未來而寫作的,富有時代感。
革命生涯
1937年6月,加入東北救亡總會參加革命,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工作。他“走山東,走安徽,走湖北,走湖南,走雲南,走貴州,走四川,走山西,走陝西,最後到了革命聖地——延安。”他走過了中國老一代革命知識分子共同走過的道路。
1940年秋到延安,曾任陝甘寧邊區文委秘書,參加了延安整風,為根據地的文化建設做出貢獻;194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勝利後,石光同志調回東北,歷任安東建國學院教育處長、桓仁縣長、遼東省行政幹部學校副校長等職,為培養幹部,宣傳、組織民眾,發展經濟,支援東北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做了大量工作。
解放時期
新中國建立後,石光同志歷任《遼東大眾》報社社長,遼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本溪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中共中央東北局宣傳部文藝處長等職,以其深厚的文化教育的功底為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新聞、文化和理論宣傳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文革”期間石光同志遭到誣陷和迫害,身心受到摧殘。粉碎“四人幫”後,他積極參加揭批“四人幫”的鬥爭。歷任遼寧省文化局副局長、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並擔任遼寧省人口學會、歷史學會、《紅樓夢》學會的理事長。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雙百”方針,為恢復和繁榮我省的社會科學事業,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人物評價
石光同志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堅貞不愉地忠於人民、忠於革命事業;他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為黨的事業傾注了畢生心血,奉獻了全部才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成績。
石光同志嚴以律己,平易近人,關心同志,聯繫民眾;為人正直,光明磊落,謙虛謹慎,繼承了中華民族高尚的傳統美德,為熟知他的親朋好友以及與其共事過的同志所深深地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