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一、清.光緒四年(1878年)《獲鹿縣誌》記載:
現石井鄉屬“在城社管轄城內、東關、南關、西關、順城關,並領村十七……薛家莊、石井、山後張莊、山後封家莊、黃岩、棧道……”。
二、民國時期
石井鄉屬“第一區即在城區”。第一區35村編為35鄉。其中管轄薛家莊、石井、山後張莊、山後封家莊、黃岩、棧道等。
三、抗日戰爭時期
初期,縣城、鐵路沿線敵強我弱,我方無區劃設定。
1940年初,日軍對冶河以東地區各縣實行了分割控制。8月,中共晉察冀四地委為了開闢獲鹿、平山、井陘、正定四縣接壤地帶的抗日工作,決定將地處滹沱河以南,正太鐵路以北,冶河以東,平漢鐵路以西三角地帶的獲鹿縣路北、平山縣城東十六區、井陘縣河東三區全部和四區之一部、正定縣的大河一帶合併建立新政區,並將這一新政區命名為建屏縣,隨即撤銷獲鹿(路北)縣。1940年8月13日,中共建屏縣委和建屏縣政府在牛山村成立,機關駐地先後在牛山、上三汲、北七汲、莊溝、小陳莊、西回舍、封城等村,對外稱派報社,至1945年11月,先後七個區設定。
石井鄉屬第五區,系獲鹿縣民國時期的在城區、於底區部分村莊及周邊一些村莊,所轄村莊由1942年的6個村,1945年初增加到39個村。其中轄黃岩、封家莊、張家莊、東莊、小封莊、岸下、石井、北薛莊等村。
棧道屬第一區,第一區管轄獲鹿縣城西部及井陘縣鄰近村莊。
四、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1月,中共冀晉區第四地方委員會、冀晉區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在牛山村建立中共獲鹿(路北)縣委和獲鹿(路北)縣政府。機關先後駐牛山、馬山、宜安、南鮑莊、北鮑莊、西鮑莊、李村等地,縣委對外稱政治部。
1945年11月——1946年3月,屬第七區,轄棧道、谷家峪、東胡申鋪、西胡申鋪、白鹿泉、西楊莊、段莊、西薛莊、棗林、郄莊、花園、曹坊、東土門、西土門等和縣城諸村。1946年3月併入第一區。(獲鹿城西部乃至井陘縣臨近村莊)
1947年6月,上級決定正太鐵路以北五里地以內劃歸獲鹿(路南)縣,和井陘(路南)縣,隨即區劃改變。其餘資料不詳。
五、解放以後
1948年1月12日,獲鹿縣路南、路北合併,獲鹿縣劃為10個區(市)。
縣城西部的莊子頭區和後來的土門區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8年1月——4月石井鄉部分村莊屬一區,駐莊子頭,轄獲鹿縣城西部及井陘縣鄰近村莊,其中有北薛莊、石井等42村。
第二階段: 1948年4月——9月為七區,井陘的村莊劃回去以後,其他村莊劃為七區,駐地遷至土門。轄北薛莊、石井等28村。
第三階段:1948年9月——1949年9月為一區,駐土門。轄北薛莊、石井等28村。
石井鄉大部分村莊屬二區,駐東焦,其中轄棧道、岸下、張莊、東莊、封莊、黃岩、天井溝。
六、建國以後
1949年10月,石井鄉大部村莊屬駐土門的第一區,其中轄石井、棧道、岸下、北薛莊等27個行政村。部分村莊屬駐牛山的第二區,其中轄天井溝、黃岩、張莊、封莊、東莊等行政村。
1950年1月20日,獲鹿縣劃為8個區,第一區,駐土門,其中轄石井、棧道、岸下、北薛莊、黃岩、張莊、封莊、東莊等36個行政村。天井溝屬駐李村的第四區。
1950年5月,獲鹿縣劃為6個區,一區(城關區)、二區(土門區)合併為一區。轄石井、棧道、岸下、北薛莊、黃岩、張莊、封莊、東莊等55個行政村。天井溝屬駐李村的第四區。
1953年5月——1956年7月全縣下設6區(鎮)和57個鄉5個鄉級鎮。
1953年根據中央關於政權組織“四實三虛”的原則,即中央、省、縣、鄉為一級政權組織,大行政區、專區、區都是督促檢查機關的原則,區政府又改為區公所,為縣政府的派出機構。
第一區設12個鄉
其中有:
石井鄉,轄石井、北薛莊。
棧道鄉,轄棧道、岸下。
黃岩鄉,轄黃岩、天井溝。
山後封莊鄉,轄山後封莊、高家窯、張莊、東莊。
1956年7月,全縣區劃24個(後劃為22個)鄉鎮。
石井鄉,轄石井、北薛莊、岸下、棧道,張莊、封莊、東莊、黃岩,天井溝(1957年4月劃入),共9村。
張莊鄉,轄張莊、封莊、東莊、黃岩、天井溝5村,1957年4月併入石井鄉。
七、人民公社化時期
1958年8月,全縣成立5個人民公社,城關鎮為獲鹿縣第一人民公社,9月改為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3月23日,改為城關人民公社,管轄原城關鎮和原第一區(土門區)所轄村莊,駐城關。下設城關、石井、張莊、棧道、土門、胡申、梁莊、杜家莊、申後9個管理區,轄44個村。
1961年5月公社規模劃小,石井、張莊、棧道三管理區劃為石井公社,轄石井、北薛莊、岸下、棧道、張莊、東莊、封莊、黃岩、天井溝、楊莊、曹莊11生產大隊(村)。
八、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7年1月,造反派奪權,成立三結合領導小組。
1968年2月,公社、大隊先後分別成立革命委員會,實行一元化領導。
1970年10月,復建公社黨委和大隊黨支部。
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1978年5月5日,曹莊、楊莊改屬城關公社管轄。
1981年12月,撤銷公社革命委員會,建立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4月,公社改為鄉,建立人民政府;大隊改為村,建立村民委員會。
石井鄉原在石井村辦公,——年遷現址。
區域位置
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
經濟概況
2005年,全鄉財政收入完成1276萬元(其中國稅732萬元、地稅541萬元、財政所收入3萬元),同比增長16.8%; 受益性項目投入完成5860萬元;受益性項目招商引資完成2750萬元,同比增長139%;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2.8億元,同比增長93%;社會總產值完成6.9億元,同比增長24.3%;城鎮固定資產投入完成2.5億元,同比增長140%。
所獲榮譽
石井鄉黨委、政府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黨的建設總攬農村工作全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貿小區為載體,不斷加大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在促進農業增效的基礎上,按照“依託採石業,夯實瑪鋼業,發展旅遊業,帶動新項目,努力構建新的經濟發展格局”工作思路,,不斷加快“打造經濟強鄉,樹立石井形象”和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進步伐。石井鄉先後被國家、省、市命名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石家莊市衛生標兵單位”、“石家莊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鹿泉市文明鄉鎮”,多次被評為“鹿泉市政績突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