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山底村

矮山底村

矮山底村位於廣西桂林市臨桂縣六塘鎮西北面6公里的地方,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矮山底村因建於矮山底下而得名。村子依山而建,呈長方形,設有三座進村的“大宅門”,修建的30多套老房子皆為泥磚木質結構,戶戶相連,門門相通,使 村莊形成了一個整體。

基本信息

矮山底村 

 矮山底村位於廣西桂林市臨桂縣六塘鎮西北面6公里的地方,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村子依山而建,呈長方形,設有三座進村的“大宅門”,修建的30多套老房子皆為泥磚木質結構,戶戶相連,門門相通,使村莊形成了一個整體。像城堡、似迷宮,只要你進了一家的門,就可足不出戶地走遍全村。只要把村里那幾扇“大宅門”一關,外人就休想進村。矮山底村是個150餘人的小村,除現代新建的房屋外,過去的30多套老房子的構築是戶戶相連,門門相通,使整個村莊形成了一個整體。該村為泥(磚)木結構,村貌呈長條形,共設有3座進村的“大宅門”,除此之外,還有10扇通往村外的私家小門。矮山底村房屋的構築形式,特點是每戶分界的牆體均採取共用的方式,因而形成了整個村子如同迷宮一般,戶戶相連,不管你從哪一座“大宅門”進村,都可以足不出戶地走進任何一家。不管你從偏門還是正門穿過,總是這樣的感覺:從這一家的廂房過去就是那一家的廳堂,剛出這一家的後門又進了那一家的大門,環環相扣。每一套房屋都是同一種建築模式,只是因為年代的不同而在裝飾上有一些微妙的變化而已。例如,建於清朝的房屋,其窗格和飾物比起民國以後的建築要來得美觀精細;現代建造的房屋家堂設定在廳堂內,而清代建造的房屋家堂則設定在樓上。矮山底村的祖先為何要將該村建成城堡式、迷宮式的房屋?原因是他們的祖先為了讓子孫後代能夠在一起和睦相處,互相照應,大家串門方便,所以採取了這種戶戶聯通的房屋構建方式。李炳勤說,他們村住在這個“城堡”里的人家,世世代代和睦相處,很少發生爭吵現象,且從來沒有發生過丟失財物的事件。村民們住在一起其樂融融,心情舒暢,村人大多健康長壽。現整個村子150人,7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20多位,80歲以上的老人有10多位。還有一個原因:過去那個年代很不太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軍隊欺壓百姓,強盜、土匪經常擾民。為了防禦外敵入侵和強盜、土匪掠物,先人才建成了這樣的村落。如此這般,如遇匪賊襲擾,村民可打開各家的內門相互串聯,聚集強大的力量進行抵抗。一旦情況緊急,只要把三座“大宅門”和通往村外的10條小門一關,敵人就難以進村,村民就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向後山轉移。1945年,日本鬼子的鐵蹄踏進了六塘。一天,一夥日本鬼向矮山底村逼進,企圖對該村實施燒殺虜掠。李慶才和全村的鄉親們,在鬼子的敲門聲和嚎叫聲中打開了通往後山的小門,爬上了矮山,躲進了溶洞,避免了這一場劫難。矮山底村因建於矮山底下而得名。據該村村民介紹,矮山底村附近的望山腳下,在明朝時期是商賈雲集、匠人往來之地。這裡曾有繁華的十字街。因這裡的十字街上有九口水井隨街分布,故名九井十字街。後來,這裡的街圩日漸衰退,到了明朝末年便漸漸泯滅。現村民在其原址上還可以挖出街道兩旁房屋的門檻、瓦礫等物。據該村古墓碑刻記載,明朝萬曆年間,他們的始祖稅聆、稅清兄弟兩個從湖南(詳細地址已不清楚了)來到九井十字街上某生,以做石匠為業。由於家道貧寒,兄弟倆建不起房子,只好在矮山上選擇一個溶洞作居室。待到兄弟倆雙雙成家立業後,方在山上建了房子,取名為矮山上村。直到清朝乾隆年間,經過100多年的繁衍生息,這裡的村民才將家搬到山底修建,因而才有了如今的矮山底村。[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