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科名:Syngnathidae同種異名:Ichthyocampusannulatus,Ichthyocampusmaculatus,Syngnathusbicoarctatus,Syngnathusbrevicaudus,Syngnathuszanzibarensis,Trachyramphusbicoarctata,Trachyramphusbicoarctatus,Trachyrham"
分布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紅海與東非到密克羅尼西亞的馬里亞納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亞。中國台灣發現於澎湖。模式種產地:AmbonI.,MoluccasIs.,Indonesi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舄湖
棲息深度:1-42米
最大體長:40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是
形態特徵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棱與尾部上側棱不相連線,下側棱則與尾部下側棱相接,中側棱平直而終止於臀部骨環處附近。吻長於後頭部;吻部背中棱完全但低,側吻棘不存在。主鰓蓋不具中縱棱或僅存於稚魚。體環不具縱棘;亦無皮瓣。骨環18-2038-46;背鰭鰭條數30-47;胸鰭鰭條數12-13;尾鰭鰭條數10。體呈褐色,有時混雜一些淡色斑駁。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亞潮間帶的舄湖與臨海礁石,通常在藻類或海草之中,但大部分在有水流的沙泥區域上被見到,深度大約可達25公尺。
漁業利用:小型魚類,偶為潛水捕獲,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六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