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屯昌晨星農場知青墓
“……星移斗轉,歲月流逝。無論後人如何評說,作為歷史一頁,你們已深深地銘記在當年知青及全場職工的心中。此碑為證”——摘自屯昌晨星農場知青墓碑記
知青墓——無盡的哀思
在海南時,每逢清明節及10月17日,知青們都會自動地到墓地看望遇難的姐妹們,給她們的墳頭拔拔草,培培土,表達自己的哀思。後來知青們雖然陸續回城了,但大家心裡依然記掛著她們。
歷史
1997年5月2日,晨星農場知青100多人在廣州白雲仙館聚會。黃友民、黎服兵、林英、景小詩等同志倡議,大家熱烈回響,為重修墓場捐款。從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廣州知青和汕頭知青共募捐人民幣11.5萬元送往晨星農場。農場出資了18.5萬元,在農場領導財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下,於1998年7月重新修建了墳場,並命名為知青墓
知青墓碑文如下:
公元一九七零年十月十七日凌晨因山洪爆發而長眠於此的二十二名廣州、潮汕、海南等地的知識青年永垂不朽。
自一九六八年十一月以來,為海南島的開發而獻出壯麗青春與生命的上山下鄉青年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至一九五八年,近四十年來在這塊古老深沉大地上歷經洗禮而不幸遇難的屯墾青年永垂不朽。
星移斗轉,歲月流逝。無論後人如何評說,作為歷史一頁,你們已深深地銘記在當年知青及全場職工的心中。
此碑為證
晨星農場暨當年知青立
公元一九九八年仲夏
遇難者名單
朱國乾 李灶 王篤卿 田燕文 李力李小玲李誠珍 李佩萱
李明儀 李金紅 李妙英 吳瓊芳 吳賢芝 張惠陳世蘭姚麗卿
姚麗娟 梁愉辛 麻海晨 郭楚容 廖以鈴 蔡起娟
知青墓
原廣東知青、現任天津市大地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黃友民是當年參與救援的第一批人員之一。當年施救的那一幕幕情景,至今仍在他的腦海里清晰浮現。“想了三個法子,救了三次都沒能成功,一直等到水退了後才把6個人救了上來,其餘的……”
黃友民回憶說,那天天還沒亮,估計是凌晨四五點左右,當時在團部機關工作組任職的他和另兩名男知青被團部武裝連的人吵醒。一問,才知道是團部剛建的養豬連被洪水淹了,他們要趕著去救人。黃友民三人馬上穿上雨衣,跟著武裝連的人一起跑到晨星大橋。
當時風大雨大,到橋邊一看,除了白茫茫的一片和黑乎乎的山影,耳邊是震耳欲聾的水聲,根本分辨不出養豬連在哪個位置。武裝連的同志初步判斷了一下,開始下水試圖往養豬連方向游。黃友民原是廣州市少年游泳隊的隊員,水性很好,也跟著下了水。一下水,他就感到水流很猛,同時下水的二三十人沒游多久,就被急流給衝散了。他們在急流中根本沒法游,只能順著水流往下沖。見情況不妙,黃友民在水中遠遠看到一個“島”,衝過去一摸,原來是棵大樹。他趕緊抓住樹枝,爬到樹冠上。這時另一位隊員也沖了過來,兩人一起爬上了這棵樹。
當時雨點很大,打在身上疼得很。兩人都感到冷得鑽心,牙齒直打顫。為了取暖,兩人緊緊抱在了一起。
傷死別 “想了三個法子救了三次都沒能成功”
這時天漸漸發白了,兩人回頭一看,看到了水面上露出養豬連的茅草房頂,上面還趴著幾個人。他們衝著那幾個人喊:“不要怕,我們來救你們了。”但狂風暴雨之下,對方根本聽不到他們的喊話。而事實上,他們也沒能力去救對方,當時的情況,他們都只能等待其他人的救援。
天亮後,雨漸漸停了。武裝連派來的另外一個排的人過來了,將綁上繩子的木棍拋向黃友民他們,才將他們拉回了岸邊。
上岸後,他們商量怎么營救屋頂上的那幾個人。大家想到的第一個方法是用木排,但當做好的木排綁上大繩子後推向水中,馬上就被水打回了岸邊。這個方法行不通。黃友民想到第二個方法,就是將繩子綁在自己身上,自己游過去拉他們。但當他下水後沒游多久,就發現自己游不動了。原來浸了水的纜繩太重了,一直將他往水底拖。當他整個人被拖到水底時,他掙扎著想往上浮,可是力不從心。“那時我第一次嘗到了快死的滋味。”還好岸邊的同志發現情況不對,趕緊往後拉他,慢慢又把他提了起來。等他回到岸邊,已經精疲力盡,癱在了地上。
後來,戰友們又想到用汽車輪胎施救,但也沒成功。
前面就是22位知青遇難的地方
無盡的哀思
在廣州白雲仙館聚會。黃友民等倡議,大家熱烈回響,為重修墓場捐款。從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廣州知青和汕頭知青共募捐人民幣11.5萬元送往晨星農場。農場出資了18.5萬元,在農場全體職工財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下,於1998年7月重新修建了墳場,命名為知青墓。
墓園的建築設計方案和碑文均出自知青們之手。
談往事 “自己是班長,有責任保護夥伴”
當年的知青們介紹說,6位僥倖逃生的姑娘當時靠的是運氣,是機智,是毅力,是互助精神。當她們被洪水裹挾經過養豬連的駐地時,廣州知青何啟珍在急流中抓到了曬衣場的粗鐵絲,順著鐵絲抓住了木樁,又在木樁衝倒前奮力游向一棟茅草房宿舍,在黑暗的屋頂上耐心等待救兵。
不識水性的潮汕姑娘陳惠蘭緊緊抓住水性一般的廣州知青楊銘田,銘田儘管自身難保,但她意識到自己是班長,有責任保護弱小的夥伴。好在她倆僥倖被衝到第一棟茅草房旁邊,銘田用力將惠蘭推上房頂,自己再爬上去,不料這棟茅草房被洪水衝垮了,她們順水漂至第二棟茅草房旁邊,兩人再次爬上屋頂。
帶頭唱《國際歌》的黃珊建抱住了牆報欄的木柱,她把腳伸向身邊一掠而過的同伴,大喊“抓住我!抓住我!”可惜沒有一個人能抓得住她。後來,她爬上了宣傳欄的棚頂。救援人員最早發現她。
廣州知青張思慧在被水衝散的那一刻,就迅速脫掉身上的雨衣和鞋子,當被沖至一棵大樹時,她迅速抓住了樹枝。緊跟著,汕頭知青陳淑娥也抓住了這棵樹,兩人全身泡在水中好幾個小時,全靠雙手抓住樹枝,互相鼓勵,嘴唇都咬破了,一直堅持到水位回落,才將雙腳站到了樹杈上。
話友人 “養豬連的女知青個個優秀能幹”
從知青們三言兩語的敘說中,記者了解到,當年這個養豬連在全團是最優秀的。
1970年盛夏,當時的團領導為改善生活,解決全團的吃肉問題,決定成立養豬連。養豬連的地點選在離團部不遠,步行20分鐘左右便可到達的一塊不可多得的平坦地上。但這塊地地勢很低,且是沙質土,很明顯是河水長年累月沖積而成。這些,在今天看來很一般的常識問題,在當年卻沒有引起任何理性的懷疑。
團領導從各連隊抽調了26名能文能武的優秀女知青及兩名男“老工人”組成了養豬連。所謂“老工人”其實也只有30多歲,他們一人當連長,一人當指導員。26名女知青則是來自廣州、潮汕、海南的16至23歲的女青年。
養豬連的這些姑娘個個能幹,又肯吃苦。自己割茅草蓋房,從來不叫苦叫累。姑娘們不僅能幹,還能編會寫。國慶節團部組織文藝匯演,養豬連自編自演的節目可精彩了,又是快板,又是說唱,節目編得好,表演更出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知青們說,事情發生時,養豬連還沒開始正式養豬,而姑娘們卻這么快就走了!
回憶當年的知青精神 越辛苦越光榮
說起當年的這些往事,知青們都唏噓不已。黃友民說,當時他們這些廣東知青從大城市過來,家境大都很好,到海南後儘管生活環境反差很大,但大家的精神卻很亢奮,只想著要磨練自己,要在磨練中乾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哭鼻子、偷懶、談戀愛,這樣的行為在當時是要被人嘲笑的。當時知青們想的是哪裡最辛苦就到哪裡去,覺得最辛苦才是最光榮,這樣才能真正脫胎換骨,鍛鍊自己。
原廣東知青、現移民紐西蘭的劉建男說,當時學校分配下鄉地方時,出於照顧她,想分她去東莞。可她強烈要求去海南,去農場。而她那時對海南並沒什麼概念,只是很單純、很天真地認為應該到最辛苦的地方去。
原廣東知青、現在廣州市一家醫院當主任醫生的梁堅回憶說,來到農場,天天要參加勞動,飯菜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很難吃到肉,但沒有人叫苦抱怨。
黃友民深有感觸地說,在海南的這段歲月留給他的記憶,卻是最特別,也最難忘的。以至於他在國外遇到海南人,一聽他們講的國語,就能馬上判斷出他們是海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