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功能
知識典 學科為基礎,以課標為藍本,將知識從細胞的層面進行分解,從而形成相對獨立又彼此關聯的供學習使用的基本單元。知識的認知遵循著從識記到理解,再到套用的認知規律。知識典學習系統為每個知識點量身定做視頻講解、點撥指導、知識清單、解題示範、鞏固訓練五步學習法。
第一步:聽、
視頻講解:8分鐘左右的知識講解,短小精悍;導師聲音加螢幕錄相,精準的知識分析。
第二步:看、
點撥指導 :這是對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淆的地方做的點撥。
第三步:背、
知識清單 :是需要熟練背誦的內容,是知識點的精髓所在。
第四步:學、
解題示範 :是規範解題步驟的指導例題。
第五步:做、
鞏固訓練 :是對所有內容的又一次考察 。
知識典五步學習法是中國導學網全國獨創溯源學習法。
發展歷史
我國歷史上,從至聖先師孔子時期“因材施教”的私塾,到始於唐朝興盛於兩宋“問難論疑”的書院,都是以“學”為本。從始於西周興於漢代的“太學”,到隋唐沿襲至明清時期的“國子監”,作為育人管理機構的服務對象也都著眼於如何更好地“學”。當今世界上,像芬蘭的“無班級授課”,美國的“小班教學”等,也都是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進行合理導學的真實體現。縱觀中國課改比較成功的學校教學模式也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淡化“教”而向著“學本位”的方向靠攏和引導,讓學生主動快樂獲取知識。
重要事件
“教育”一詞源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處,“教”與“育”雖連在一起使用,卻有著各自的含義——“教導”和“培養”。
以“班級授課制”為主體的教育方式,從19世紀到21世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局限性也日益明顯,尤其表現在對創新人才和高精尖人才的塑造上。
怎么解決?讓我們退回到原點來審視,也許不無裨益。
“教育”拉丁文出處是“educate”,其本義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於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再來看《說文解字》中對“教育”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對比一下不難發現,“educate”一詞強調的是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是因材施教的“引導”,因人而異地“挖掘”。而“教育”則強化知識傳遞,強調學生對教師的效仿和師道尊嚴的居高臨下,更傾向於從教師主觀出發“一對多”的宣講。同時,學生的心智也難以得充分開發,更難說優秀人才的培養。
以“教”為基調的師生關係,是自上而下的從屬與被動,在師生地位落差與心靈隔閡不斷加深的過程中,學生被“物化”“器化”。
以“聆聽”和“效仿”為主要形式的“學”,也必然會弱化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思想被綁架於老師的“教”和“講”,個性被壓制,創新被掩埋。
站在“教育”的源頭處思考,教師的行為重心應該是尊重學生個性與需要的“引”和“導”,不全是自上而下的“傳”和“教”,學生的行為重心是內向內求的“學”與“悟”,不全是填充灌輸式的“記”和“聽”。從這個意義上講,拉丁文中的“educate”應該翻譯為“導學”——在“導師”的“導學”下,讓學生快樂個性地自我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