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討論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的關係,也就是這句話在意思上的源頭,應該是北宋時的朱熹。
朱熹的《建寧府建陽縣長灘社倉記》中有:“蒙惠者雖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也。”句式最近。
而在《朱子語類》中,多次出現討論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的關係問題。
《朱子語類》卷九,《論知行》篇中說:
“不可去名上理會。須求其所以然。”
“‘事要知其所以然。’指花斛曰:‘此兩個花斛,打破一個,一個在。若只恁地,是人知得,說得。須知所以破,所以不破者如何。’”
卷二十三,講《論語》時有:
問:“‘四十而不惑’,是知其然;‘五十知天命’,是其所以然。如此說得否?”曰:“如門前有一溪,其先得知溪中有水,其後知得水源頭髮源處。如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四十時是見得那‘率性之謂道’;五十時是見他 ‘天命之謂性’。到六十時,是見得那道理爛熟後,不待思量,過耳便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