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永壽

瞿永壽

瞿永壽(1929-),醴陵沈潭人,全國勞動模範 ,國際"傑出稻農"。瞿永壽成功攻克降低水稻空殼率的難關,1972年參加省農科院組織的省農業勞模水稻高產競賽,獲全省第一名。1984年畝產達到656公斤,1987年參加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建所25周年紀念活動中和袁隆平一道被授予“傑出稻農”的稱號。1989年再次被評為全國勞模。這些農耕精英為醴陵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第一個成建制畝產過噸糧的縣級市,被省委、政府授予“畝產噸糧第一縣”稱號立下汗馬功勞。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湖南省醴陵縣(今醴陵市)人,1928年9月出生在醴陵縣沈潭鎮一戶貧苦農家。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民兵班長、互助組長、初級農業社副社長、高級農業社黨支部書記、人民公社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中共沈潭人民公社黨委副書記、湘潭地區農業局副局長、株洲市農業局技術顧問等職務。

他一生最熱愛的事業是種稻。50年代初,就決心創造出稻穀高產奇蹟,年年堅持種水稻實驗田,經過反覆的摸索,取得了早稻一季畝產過800斤的好成績。他買了很多水稻栽培技術書籍,經常在油燈下研讀。1970年,湖南省農學院幾個專家教授,幫助他搞水稻高產研究。他把從書本里受到的啟發,用到田裡作試驗,把試驗田裡碰到的問題,向老師們請教。每年要做10←30個試驗項目,建立了水稻禾苗生長情況觀察站,記載了10萬個觀察數據。經過反覆實踐和思考,他逐步懂得了禾苗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係以及個體與群體協調發展對增產的作用,並發現高產禾苗正常生長發育過程中,存在著"墨綠一黃綠一青綠"的葉色變化。據此,他把水稻全生育期劃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針對各個時期的特點,確定主攻目標,分階段採取"前澆、中曬、後濕","前重速、中空補、後輕巧"的灌溉和追肥措施;注重施足有機肥,培育適齡壯身,依靠主穗,爭取低位分囊,合理密植,適時適度曬田等技術,達到能動地促進水稻正常循序實現"墨綠、黃綠、青綠"的葉色變化,定向培育高產長相禾苗,有效地降低水稻空殼率。他把這套經驗套用於所在的下太房生產隊,水稻空殼率由30%以上控制在15%以下。全隊102畝雙季水稻,1963年畝產330公斤,1972年畝產845公斤,1980年畝產1035.1公斤。他的試驗田,空殼率降低到10%以下,最高畝產達1312.2公斤,實現了在家鄉土地上創造高產奇蹟的願望。

70年代初,他應邀參加湖南省農科院組織的全省水稻高產"擂台賽",所種的早稻畝產514.公斤,空殼率不到10%,獲得第一名。由農科院推薦,他應聘到湖南農學院當了5年的兼職教師。1973年7月,他降低水稻空殼率的經驗,製成模型、照片,連同實物一起,在北京農業展覽館連續展出3年之久。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著名水稻專家維加,在北京觀看了這套展品,回到菲律賓後積極推廣其經驗,經過反覆驗證,認為他的經驗很有科學價值,給予了很高評價。

1980年他被評為湖南省農業勞動模範。1985年6月,他隨農牧漁業部部長何康參加國際水稻研究所慶祝建所25周年大會,發表了學術論文一一《我的種稻經驗和對社會的貢獻》,回答了新聞記者的提問,參加這次大會的80多個國家的200多位農業官員、水稻專家。他降低水稻空殼率,提高稻穀畝產量的先進經驗,被大會確認為水稻栽培技術研究的一項重要科學成果。國際水稻研究所正式授予他"傑出稻農"的榮譽稱號。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為他授獎。他成為中國第一位在國際上獲得這一殊榮的農民。198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奇聞趣事

瞿永壽另一個全國第一也是世界第一的大事:1957年,中國政府剛剛開始宣傳計畫生育工作,年僅29歲的他,回響政府的號召,在生育了第二個孩子之後,主動到當時的縣人民醫院實施了男性結紮手術,成為全國農民男扎第一人。

人物點評

通往科學殿堂的路很多,有人抬頭仰望星空,有人俯身貼近大地。瞿永壽是後者。他以一生的實證經歷說明:科學家未必都在大學和研究所,田間地頭同樣可以“做學問”。包括他在當時看似離經叛道的結紮軼事,也是貫注了科學精神的。所以,我們稱他為:農民科學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