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前者是真胃從正常位置通過瘤胃下方移到左側腹腔,置於瘤胃和左腹壁之間,又因皺胃內常集聚大量的氣體,而使其飄升至瘤胃背囊的左上方。右方變位是指真胃順時針扭轉,轉到瓣胃的後上方位置,置於肝臟和腹壁之間。右方變位常呈現亞急性擴張、積液、膨脹、腹痛、鹼中毒和脫水等幽門阻塞綜合徵。若不及時診治,多在2~3天內死亡。真胃變位主要是現在規模化奶牛場的常見病?
症狀
左方變位
大多發生在分娩之後。病初患牛食慾減少,多數患牛食慾時有時無,有的患牛出現回顧腹部、後肢踢腹等腹痛表現;糞便減少、呈糊狀、深綠色,往往呈現腹瀉;產奶量下降有時甚至無奶,乳汁和呼吸氣息有時有酮體氣味。尿液檢查,呈中度至重度酮尿;病牛瘦弱,腹圍縮小,有的患牛左側腹壁最後三個肋弓區與右側相對部位比較明顯膨大,但左側腰旁窩下陷。多數患牛體溫、呼吸、脈搏變化不大,瘤胃蠕動音減弱,病程長10~30 天不等。
右方變位
多發生在產犢後3~6 周,臨床症狀比較嚴重,病牛突然不食,腹痛,蹴踢腹部,背下沉,心跳加快達100~120 次/min,體溫偏低,瘤胃音弱或完全消失,下痢,糞便呈黑色,尿酮試驗呈強陽性。
病因
目前,關於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無一致性結論,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奶牛真胃變位的發生與飼餵精料過多和分娩有密切的關係,除了上述原因外,年齡、體重、高產以及胎衣滯留、子宮炎、乳房炎、消化不良等都與本病有一定的關係。一種觀點認為:高精料日糧在奶牛瘤胃中產生的大量揮發性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均可明顯的抑制真胃運動,導致真胃遲緩,在真胃弛緩的基礎上,由於分娩、體位突變等繼發真胃變位。另一種觀點認為:分娩是該病發生的真正病因。一方面由於奶牛在懷孕後期,妊娠子宮使瘤胃從腹低被抬高,真胃可轉入瘤胃下部甚至左側。分娩後瘤胃由於重力下沉,使真胃被壓在左側,形成左方變位。第三種觀點認為:真胃黏膜損傷、黏膜下神經組織破壞繼發真胃弛緩,在此基礎上形成奶牛真胃變位。?
診斷
左方變位
早期診斷比較困難,後期可見左側最後3個肋間明顯膨大,在左側倒數第2~3肋間處叩診可聽到典型的鋼管音,尿酮檢查呈強陽性。必要時也可作該區穿刺檢查,若胃液呈酸性反應(pH 1~4)、棕黑色、缺少纖毛蟲等,可證明為真胃左方變位。
右方變位
右方變位時右側最後肋弓周圍明顯的膨脹,在右側最後3個肋間,叩診出現類似鋼管音;通過直腸檢查可以摸到擴張後移的真胃;實驗室檢驗常出現鹼儲升高和血鉀降低。?
治療
保守療法
左方變位時,少數病例施行支持療法後可以康復;也可以在病初採取滾轉復位法,套用此法時應事先使病牛飢餓數日,並適當限制飲水。儘管滾轉復位法比較簡單,但是其復發率高,可達50%左右。對於右方變位,保守療法無效,應儘快施行手術。
手術治療
治癒率高,術後很少復發尤其是對於保守療法無效的右方變位,幾乎是惟一的治療方法。本文就筆者常用的方法予以介紹。術前對瘤胃積液過多的牛進行導胃減壓,對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的牛應該進行補液和糾正代謝性鹼中毒。
2.1 左方變位
六柱欄內站立保定,3%鹽酸普魯卡因進行腰旁神經傳導麻醉配合術部浸潤麻醉,必要時可肌肉注射846合劑1?5~2?0 ml進行淺麻醉。取左肷部前切口,手術按常規打開腹腔,真胃便暴露出來,若真胃積氣、積液過多時,可先放氣、排液,以減輕真胃內壓力,便於整復。作真胃預置固定線,用長?2 m?的10號縫合線於真胃的大彎上作3個漿膜肌層的水平鈕扣縫合。在右側腹壁上穿系真胃固定線進行整復。術者手持真胃預置固定線線尾,經瘤胃下方繞到右側腹腔,確定該預置線於右側腹壁相對應位置後,用手指在腹內向外推頂,指示助手在右腹壁的對應處剔毛消毒,作局部浸潤麻醉,並對皮膚作一1 cm?小切口。助手用止血鉗經皮膚小切口向腹腔內戳入,使止血鉗進入腹腔,與此同時,術者手指在腹腔內保護戳入腹腔內的止血鉗鉗端,以防損傷腹內器官。助手用止血鉗夾持線尾將縫合線拉出體外,暫不拉緊,同法將其餘兩根固定線引出體外,此時術者手退回左腹部,用手推送真胃經瘤胃下進入右側腹腔,與此同時,助手提起3根固定線同時向腹外牽拉,使真胃在推送和牽拉的配合下復位,術者檢查真胃復位是否正常,檢查無誤後指示助手拉緊?3根?固定線,在3個皮膚小切口內打結,皮膚小切口縫合?1~2針,此時真胃已牢固的固定在右側腹底壁上。常規閉合左肷部切口。
2.2 右方變位
保定與麻醉同左方變位,作右肷部前切口,打開腹腔後,變位的真胃就暴露於切口內。大多數病例需要放氣、排液,施行減壓。探查真胃的扭轉方向,作與扭轉方向相反方向的整復,為防止整復的真胃再度變位,可參照左方變位的整複方法將真胃固定在右側腹底壁上。常規閉合右肷部切口。
術後護理
術後7天內,使用抗生素和氫化考地松控制炎症的發展,糾正脫水和代謝性鹼中毒,使用興奮胃腸蠕動的藥物以恢復胃腸蠕動,可適當使用緩瀉劑,以清除胃腸內滯留的腐敗內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