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採血管

真空採血管

真空採血管一種真空負壓的採血管,自動化儀器的大量使用及血液的保存對血樣原始性狀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真空採血技術突破了僅僅只為安全的要求,其準確性、標本的原始性狀、維持時間及管機配合、試管強度等性能指標都可以作為評價真空採血管品質的依據。真空採血管在生產過程中進行了內壁處理,即將矽油或乳液按一定比例稀釋,均勻塗復於管內壁。眾所周知,當在PET試管內添加液體的EDTA-K2溶液時,由於PET試管的疏水性,一段時間後液態的EDTA-K2由於水分的部分流失,會在試管底部、管口或其他部位形成塊狀結晶,使其的溶解度大大的降低。

分類

真空採血管真空採血管

它有9個種類,根據帽子的顏色不同來進行區分。

1. 普通血清管紅色頭蓋,採血管不含添加劑,用於常規血清生化,血庫和血清學相關檢驗。

2. 快速血清管橘紅色頭蓋,採血管內有促凝劑,加速凝血過程。快速血清管可在5分鐘內使採集的血液凝固,適用於急診血清系列化試驗。

3. 惰性分離膠促凝管金黃頭蓋,採血管內添加有惰性分離膠和促凝劑。標本離心後,惰性分離膠能夠將血液中的液體成分(血清或血漿)和固體成分(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纖維蛋白等)徹底分開並完全積聚在試管中央而形成屏障,標本在48小時內保持穩定。促凝劑可快速激活凝血機制,加速凝血過程,適用於急診血清生化試驗。

4. 肝素抗凝管綠色頭蓋,採血管內添加有肝素。肝素直接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可延長標本凝血時間。適用於紅細胞脆性試驗,血氣分析,紅細胞壓積試驗,血沉及普能生化測定,不適於做血凝試驗。過量的肝素會引起白細胞的聚集,不能用於白細胞計數。因其可使血片染色後背景呈淡藍色,故也不適於白細胞分類。

5. 血漿分離管淺綠色頭蓋,在惰性分離膠管內加入肝素鋰抗凝劑,可達到快速分離血漿的目的,是電解質檢測的最佳選擇,也可用於常規血漿生化測定和ICU等急診血漿生化檢測。血漿標本可直接上機並在冷藏狀態下保持48小時穩定。

6. EDTA抗凝管紫色頭蓋,乙二胺四乙酸(EDTA,分子量292)及其鹽是一種氨基多羧基酸,可以有效地螯合血液標本中鈣離子,螯合鈣或將鈣反應位點移去將阻滯和終止內源性或外源性凝過程,從而防止血液標本凝固。適用於一般血液學檢驗,不適用於凝血試驗及血小板功能檢查,亦不適用於鈣離子,鉀離子,鈉離子,鐵離子,鹼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測定,適合PCR試驗。

7. 枸櫞酸鈉凝血試驗管淺藍頭蓋,枸櫞酸鈉主要通過與血樣中鈣離子螯合而起抗凝作用。適用於凝血實驗,國家臨訂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推薦的抗凝劑濃度是3.2%或3.8%(相當於0.109mol/L或0.129mol/L),抗凝劑與血液的比例為1:9。

8. 枸櫞酸鈉血沉試驗管 黑色頭蓋,血沉試驗要求的枸櫞酸鈉濃度是3.2%(相當於0.109mol/L)抗凝劑與血液的比例為1:4。

9. 草酸鉀/氟化鈉灰色頭蓋,氟化鈉是一種弱效抗凝劑,一般常同草酸鉀或乙碘酸鈉合併使用,其比例為氟化鈉1份,草酸鉀3份。此混合物4mg可使1ml血液在23天內不凝固和抑制糖分解,它是血糖測定的估良保存劑,不能用於尿素酶法測定尿素,也不有用於鹼性磷酸酶和澱粉酶的測定,推薦用於血糖檢測。

質量及評價分析

真空靜脈血液樣本的採集是對傳統採血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進。由於是在全封閉系統下完成採血程式,因而從根本上排除了血液污染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並且因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因而易於普及和推廣。但是市場上真空採血管品牌眾多,如產品質量欠佳可直接影響檢測結果。

1. 真空採血管的矽化質量

用於試管內壁處理的矽油有很多種類,有溶於水和不溶於水的,有溶於有機溶液和不溶於有機溶液的,粘度有極易流動的液體和半固態狀的液體。其間要選出適用於採血管內壁處理,具有良好的化學惰性和生理惰性的矽油絕非一件易事。矽化處理較好的試管,內壁應該是非常光滑的。通過簡單的過水實驗,就能辨別試管內壁處理的好壞。即將2毫升的水放入試管然後倒出,矽化處理好的試管內壁是絕無分散的小水珠殘留在上面。那么可想而知,沒有血細胞掛壁現象的真空管已經為分離出高品質的血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 EDTA-K2添加的均勻程度對血常規結果的影響

由於玻璃管在安全性能上存有很大隱患,使用特種塑膠PET試管替代玻璃管成為一種趨勢。由於PET試管有著良好的疏水性,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真空管的生產難度。眾所周知,當在PET試管內添加液體的EDTA-K2溶液時,由於PET試管的疏水性,一段時間後液態的EDTA-K2由於水分的部分流失,會在試管底部、管口或其他部位形成塊狀結晶,使其的溶解度大大的降低。大塊的EDTA-K2結晶由於不能在短時間內充分與血液接觸並溶於血標本,這樣就容易產生血小板聚集,白細胞分類結果不理想,甚至出現血標本部分凝固等。我們知道,全血細胞分析所選用的EDTA-K2抗凝劑其最佳濃度為1.5~2.2mg/1ml全血。如EDTA-K2濃度太低,抗凝強度不夠,則出現血小板聚集現象;EDTA-K2濃度太高,尤其是有大塊的EDTA-K2結晶存在時,使局部的血細胞處於高滲狀態,此處細胞會出現暫時的收縮,這樣會導致白細胞分類結果不理想等。為了避免因水分流失而形成的結晶現象,一個理想的血常規真空採血管,EDTA-K2晶體應該是非常細小均勻地分布在試管內壁。這樣一旦血液進入試管,均勻分布的EDTA-K2就能迅速地跟血液充分混勻,從而杜絕了血常規結果因真空採血管的原因而出現異常的現象。

3. 分離膠與促凝劑的套用評價

分離膠促凝管是醫院真空管使用最普遍的一種管子,但要做好這種管子也不容易。評價分離膠促凝管品質好壞關鍵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用同一份血液標本,跟空白管做比對,某些離子含量是否會存在偏差。②將採集好含分離膠的血標本管子放在水溫箱裡,溫度調到38~39℃,待血標本充分凝固後,離心,然後檢查血清中是否有油滴產生。由於油滴可對生化儀探針造成致命的堵塞,已有許多報導,關於這種現象的存在。③排除不正確的採血方法所造成的溶血因素,由於低劣的生產工藝,分離膠或促凝劑所殘留的有機溶劑是破壞血液標本的元兇。這種破壞往往表現在標本有較多的溶血現象,在血清中間漂浮著分離膠顆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國外真空管知名公司在內都申明血凝管或促凝劑分離膠在採集血標本放置半個小時後離心,這樣能很大程度上確保結果的準確性。

4. 防止真空採血管內的液體霉變

用於血凝和血沉的枸櫞酸鈉抗凝劑試管,生產時對環境及用於溶解的水要求相當高。如果工藝和生產環境不當,或所用的溶解水純度沒達到要求等,那么生產出來的產品在一段時間後試管內的枸櫞酸鈉溶液就會有絮狀物產生(長黴菌),從而造成檢驗結果失真。由於PET管有很好的疏水性,此類管子非特殊包裝,建議在三個月內用完。

除以上所述之外,肝素管和草酸鉀/氟化鈉管由於相對用量較少,在技術上也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在這裡就不一一敘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真空管受海拔高度影響,故高海拔地區應選擇高原型真空採血管。

影響真空採血管品質的幾大要素

自1937年發明真空採血管以來,產品在使用中不斷的日趨完善,在改革開放以後流入我國,九十年代部分醫院開始使用,現今國產的真空採血管己占醫療市場的主導地位。高品質的國產真空採血管逐步替代進口同類產品,部分品牌如CDRICH®、IMPROVACUTER®等己全面進入國際市場。真空採血試管日漸普及,逐漸的代替注射器採血的方式,更加規範了採血技術,提高了檢測標本質量與速度。

特點

作為人類共有的真空採血技術,我國在真空採血管的製造與套用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與傳統的採血技術相比,許多獨特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我們對這些技術和特點有一個明確的了解,則會很好的加以利用。影響真空採血管品質的因素較多,下面重點從真空採血管的材料、添加劑、真空穩定性以及配套使用的採血針和持針器四個方面作一介紹。

一、材料

1. 真空採血管的材質:採血管多為普通玻璃管和塑膠管。普通玻璃管由於pH值較大,容易引起溶血,而拉管工藝製作的玻璃試管線性溝密布,深淺粗細無常導致細胞掛壁。部分公司已經使用中性玻璃(藥用玻璃)。中性玻璃具有耐壓,溶出物少,分子排列緊密,拉伸時溝槽少等優點,試管可耐受1.5米以上高度自由落體,有效防止採集、運輸、試驗過程中標本泄漏,污染環境,減少重新採樣的機率。並且試管底部經過特殊強化處理,避免離心時產生破損。真空採血管在生產過程中進行了內壁處理,即將矽油或乳液按一定比例稀釋,均勻塗復於管內壁。由於矽油是一種惰性極強的混合物,粘附在試管內壁,降低了血細胞與管壁粘合度。塑膠真空採血管使用PET塑膠,PET塑膠管具有:質量輕,便於運輸;管壁破損機率極小,標本在運輸,離心及試驗過程發生泄漏的可能性極小;使用後可直接高壓滅菌或焚燒銷毀等優點。好的試管管內壁在注塑時經過特殊的處理,能有效降低血細胞與管壁的粘合度,減少纖維蛋白絲的產生。

2. 試管的匹配性:隨著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及血液分析儀等檢測設備的普及,統一的試管外徑:13 (16)mm Ⅹ75 mm、13 (16)mm Ⅹ100 mm 才能直接上機使用。而國標管的外徑顯然過小。直接上機後無法固定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傾斜,採樣針被損傷的可能性較大。目前國內部分品牌已調整標準,統一尺寸,使之適用於日立、貝克曼、東芝、歐林巴斯、島津、法瑪西亞、庫爾特、東亞、雅培、拜爾等檢驗設備。

二、添加劑

添加劑包括:抗凝劑、促凝劑、緩衝劑、保護劑、內壁處理劑、管口處理劑、分離膠等。其品種、性能、濃度直接影響血樣的性狀和檢測結果。常用的有如下幾種。

1、生化類

生化類採血管分為無添加劑管(紅帽)、促凝管(桔紅帽)、分離膠管(黃帽)。高品質的無添加劑採血管內壁均勻塗布有內壁處理劑及管口處理劑,避免離心時細胞破碎,影響試驗結果,並且管內壁及血清清澈透明,管口無掛血。促凝管除內壁均勻塗布有內壁處理劑及管口處理劑外,管內採取噴霧的方法,使促凝劑均勻附著於管壁,便於採樣後快速充分混勻血樣,可大大縮短凝血時間,且無纖維蛋白絲析出,避免採樣時堵塞設備針孔。分離膠管離心時,分離膠液化移到管中央,介於血清或血漿與血液有形成分之間,離心完畢後,固化形成屏障,使血清或血漿與細胞完全分離,保證了血清化學成分的穩定,冷藏下48 h 無明顯改變。惰性分離膠管內加有肝素,可達到快速分離血漿的目的,樣本又可較長時間保存。上述分離膠管可用於快速生化測定。分離膠肝素管適用於急症,急性重症病房(ICU) 等生化檢測。與血清管比較最大的優點是血清(血漿) 分離迅速,二是血清(血漿) 化學成分可較長時間穩定不變,便於運輸。

2、抗凝類

1)肝素管(綠帽) : 肝素是一種極佳的抗凝劑,對血液成分干擾少,不影響紅細胞體積,不引起溶血,適用於做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血氣、血漿滲透量、紅細胞壓積、血沉及普通生化測定。

採血管分類採血管分類

2)血常規管(紫帽):EDTA 與血液中的鈣離子螯合,從而使血液不凝,一般1.0~2.0 mg 可阻止1 ml血液凝固。此抗凝劑不影響白細胞計數及大小,對紅細胞形態影響最小,並且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適用於一般血液學檢驗。通常採取噴霧的方法,使試劑均勻附著於管壁,便於採樣後快速充分混勻血樣。

3)血凝管(藍帽):採血管內加入了定量液態的枸櫞酸鈉抗凝劑緩衝液。抗凝劑與額定採血量按1:9 的比例加入,用於凝血機制項目的檢查(如PT、APTT)。抗凝原理為與鈣結合,形成可溶性鈣螯合物而使血液不凝。推薦的血凝測定要求的抗凝劑濃度是3.2%或3.8% ,相當於0.109 或0.129mol/L。對於血液凝固試驗來講,如果血液比例過低,APTT 時間會延長,凝血酶原時間(PT) 結果亦會有顯著改變,因此抗凝劑與額定採血量的比例是否準確,是決定該類產品品質的重要標準。

4)血沉管(黑帽):採血管的抗凝體系與血凝管相同,只不過枸櫞酸鈉抗凝劑與額定採血量按1:4 的比例加入,用於血沉檢查。

5)血糖管(灰色):採血管加入了氟化物作抑制劑,由於抑制劑的加入及試管內壁的特殊處理,使得血樣的原始性狀保持時間較長,血細胞代謝基本停滯。廣泛套用於血糖、糖耐量、紅細胞電泳、抗鹼血紅蛋白、糖溶血等項目的檢查。

三、真空度

真空採血管是標本的收集管,也是檢測管。採血管內的定量真空給採血過程提供動力,並且實現定量採集。真空度的設定是否準確,對檢測結果會有較大的影響。下面是影響真空度的幾個主要因素:

1)環境大氣壓:海拔越高採血量越小。

2)環境溫度:溫度越高,真空度越低,採血量越少;相反,溫度越低,採血量越多。

3)產品儲存時間:一般來說,儲存時間越長,採血量越少,這主要是採血管的試管及其密封件發生真空泄漏的原因。

4)患者的個體差異(如靜脈壓、血液黏度、血管狀態等):比如病人過度緊張、化療病人的血液粘稠度偏高以及血管硬化等都可能造成採血量不準。

5)採血技術、配套採血針類型:例如針型的選擇、採血終點的判斷、靜脈穿刺部位的選擇等等,如果處置不當也會造成採血量不準。

真空採血管真空採血管

四、採血針

及持針器

國內部分企業由於專注於採血系統研究和生產,其產品與進口產品已趨於同質化,這些企業能為用戶提供良好的技術服務和品質保障。如成都瑞琦公司在生產真空採血管的同時,也在進行採血針包括持針器的研究和生產。好的採血針須具備以下優點:

1、針頭切割邊緣,長度及角度適用於靜脈穿刺。切割邊緣極為平滑,患者在採樣後的不適及後遺留疼痛較輕。

2、針管內壁非常光滑,提高採血速度的同時避免脆弱的血細胞在快速通過時被吸附或破壞,減少血細胞破損。超簿的針管管壁可最大程度降低穿刺引起的組織創傷,減少組織液滲入,提高標本質量。

3、雙向針及軟針靠近採血管一側的橡皮膠套能耐受100次穿透不發生液體滲漏,可實現一次靜脈穿刺採集多管標本,在減少患者痛苦和醫務人員工作量的前提下,確保靜脈穿刺的安全性

一次採血、多管血液分配順序

①使用玻璃試管順序:血培養試管、無抗凝劑血清管、枸櫞酸鈉抗凝試管、其他抗凝劑試管。

②使用塑膠試管順序:血培養試管(黃色)、枸櫞酸鈉抗凝試管(藍色)、加或未加血液凝固激活物或凝膠分離的血清管、加凝膠或未加凝膠的肝素管(綠色)、EDTA抗凝管(紫色)、加血糖分解抑制物試管(灰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