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真珠質的成因有:外套和甲殼的受傷,這時珍珠會作為傷口縫合分泌到傷口處。如果有寄生蟲或是上皮組織落到動物的內部。外物(如沙)是不會引起珍珠生成的[來源請求]。而人工珍珠注入的是由一層外來上皮包繞的真珠質核。這些動物分泌的珍珠形成有數月到年不等。大顆粒的珍珠質形成對於該動物來說很可能是致命的。
真珠質的特有的光澤是光在這些透明的真珠質層上反射和繞射造成的,真珠質層越薄越多,光澤就越漂亮。一些珍珠的螢光是由不同真珠層對入射光不斷的折射所形成的。一般的珍珠是白色的,有時有米黃色或粉色的光澤,也有些珍珠帶有黃色、綠色、藍色、棕色或黑色的顏色。黑珍珠尤其因其鮮有而昂貴。
中國南海熱帶地區的珍珠蛤生命周期較長,能生成較大而完美的珍珠,是中世紀主要的珍珠產地。黑龍江中的淡水蛤也能生成珍珠,但顏色不透明,純白色,產量很少,在清朝時作為稀有的貢品,稱為「東珠」,只有皇家成員才能佩帶東珠飾品。
人工養殖
幾乎所有在珠寶店裡可以看到的珍珠是人工養殖的產品。人們將一顆核注入到一個珍珠蛤中,一般兩年後就可以收珠了。這個人工養殖的方式是由日本的御木本幸吉發明的,他於1896年獲得了這個生產方式的專利權。一開始日本人使用一種比較小的珍珠蛤來生產珍珠,這種蛤本身只有6至7厘米大,因此大於10毫米的日本珍珠是非常昂貴的。最近數十年中,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人們用比較大的珍珠蛤來生產珍珠。南海的珍珠比較大,它們有一種銀色的光澤,大於14毫米的珍珠並不鮮見。澳洲是南海珍珠的最主要的產地。1990年代中,日本人發明了一種使用淡水蛤生產珍珠質的方式,這種方式現在在中國上海地區和在斐濟使用。淡水真珠質發射特有的彩虹般的顏色。除使用珍珠蛤外還有使用鮑生產珍珠質的方法。
真珠質的價值主要由它的光澤、顏色、大小、有無表面的缺陷和形狀來決定。其中光澤最為重要。因此一般一顆比較小的日本珍珠的價格比大一些的南海珍珠的價格高。大的圓滿的珍珠質比較罕見,一般被用在指戒上,水滴狀的一般用在懸掛物上,不規則的常用在項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