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德斯特與艾瑞同住在一個溫馨祥和的小鎮,並且是緊臨隔壁的鄰居,他們同為單親母親帶大的男孩,兩個同為十一歲。但小鎮鎮民恐懼,形成一堵高牆,把十一歲的德斯特和母親孤立起來,德斯特是因輸血,不幸感染愛滋病。每天德斯特在後院與和士兵玩具為伍,望著天空,嚮往能自由自在的上學、玩耍。艾瑞一向被看做不合群的孩子。有一天,隔著竹籬笆與德斯特對話,打成一片。兩個寂寞孤獨的孩子,在彼此的真情友誼中,不顧世俗對愛滋病的恐懼,找到彼此感情的避風港。逐漸的,艾瑞決定要幫德斯特把病治好,他異想天開的遍揉百草煮湯做藥,一遍遍的試驗著,甚至帶著德斯特離家出走,訪談名醫,一路上,德斯特與艾瑞經歷了他們一生中最難忘的夏日之旅,但他們會找到奇蹟嗎?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布拉德·蘭弗洛 | Erik | |
約瑟夫·梅澤羅 | Dexter | |
安娜貝拉·莎拉 | Linda | |
約翰·卡洛·林奇 | Skipper#1 | |
尼基·凱特 | Pony | |
布魯斯·戴維森 | Dr. Stevens | |
Aeryk Egan | Tyler | |
Delphine French | Tyler's Girlfriend #1 |
職員表
導演Director
彼得·赫頓
Peter Horton
編劇Writer
Robert Kuhn- (written by)
製作人Produced by
比爾·伯頓Bill Borden- executive producer
Todd R. Baker- executive producer
馬克·伯格 Mark Burg- producer
Eric Eisner- producer
攝影Cinematography
Andrew Dintenfass
剪輯Film Editing
Anthony Sherin
原創音樂Original Music
Dave Grusin
藝術指導Production Designer
Armin Ganz
美術設計Art Direction by
Troy Sizemore
服裝設計Costume Design by
Louise Frogley
副導演/助理導演Assistant Director
比爾·伯頓 Bill Borden- second unit director
Philip Elins- assistant director
Jerry Grandey-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Christine Larso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Keri L. McIntyre- assistant director
Ronnie Rondell Jr.- second unit director (as Ronnie Rondell)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Island World
環球影業
發行公司
環球影業
Líder Films S.A.
MCA環球家庭娛樂
Top Tape
影片評價
在一份由專業影評人評選出的美國九十年代十部最感人的影片名單上,一部拍攝成本僅有十萬美元的小製作電影——《The Cure》赫然在列。我曾花五塊錢在天津一個瀕臨倒閉的音像商店裡淘得此片的VCD,碟封上已蒙了很多灰塵。當時若不是其港譯的片名《鱷魚,波鞋,走天涯》太過特殊,我也很可能錯過。記得在家看此片,當螢光屏只剩下滾動的字幕,背景只剩下舒緩優美哀傷的音樂,我的眼淚還在止不住的流… …後來,在資料上得知此片在香港公映時,報紙上的宣傳詞曾提醒觀看此片的女觀眾多帶紙巾。
——沒有美輪美奐的布景服飾,沒有造價高昂的道具,沒有尖端電影科技的支撐,甚至沒有一個大牌影星的助陣,導演的拍攝手法也極其樸素,電影的主角只是兩個孩子——十一歲的德斯特,和與德斯特同樣大小的鄰居小孩艾瑞。但因為有出色的劇本和主題,再加兩個小童星極儘自然、天真無邪的表演,“低成本”高產出,仍然造就了美國文藝片中難得的精品佳作。
當然不能不稱讚本片導演彼得·霍頓樸素流暢的敘述和詩化的電影語言。影片講述了兩個單親孩子德斯特和艾瑞之間無比摯真和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德斯特是一個因輸血染上愛滋病的小患者,艾瑞不僅性格孤僻,還是個淘氣的“問題少年”。兩人偶然相遇成為了要好的朋友。為了給德斯特尋找藥方(The Cure),艾瑞異想天開的採摘各種野草熬藥給德斯特吃,卻弄巧成拙,差點將德斯特毒死。爾後又私自帶著德斯特乘橡皮小艇沿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尋找藥方,歷經艱辛他們終於到達了下游的紐奧良,而接待他們的卻是再次的失敗。 一路上他們經歷了一生中最難忘的夏日之旅,艾瑞為在德斯特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當他們遇到壞人的時候德斯特勇敢的搶過艾瑞手裡的刀割破手腕嚇走了壞蛋,他們的感動開始升華了,原來有毒的血還有奇妙的用途。最後他們還是回到了家回到了醫院 在德斯特最後的日子裡,艾瑞每天都陪在他身邊並帶去無窮的歡樂 孩子只是天真調皮的 他們總是屏住呼吸捉弄醫生 一次又一次 當再次捉弄醫生的時候, 德斯特安靜的躺在那裡, 再也沒有醒來。 艾瑞肯定沒有想過德斯特會離開他。 他是多希望德斯特像往常一樣蹦起來嚇醫生一跳, 但卻什麼也沒有發生 他疑惑了, 最最不願意出現的事情發生了 和自己一樣年紀一起玩了一個夏天的夥伴 就這么睡在那兒再也不起來了 再也不能一起玩了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
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出現在結尾:死去的小德斯特靜靜躺在木棺里。當艾瑞一個人走出房間,德斯特的媽媽驚愕的發現默默離去的艾瑞居然只穿著一隻球鞋,另一隻球鞋在小德斯特的懷裡,而德斯特穿的一隻嶄新的皮鞋不見了。德斯特媽媽可能永遠不會想到,那是兩個孩子共同保守的一個秘密:在密西西比河岸邊的深夜,德斯特又冷又怕:“睡著的時候我真怕一個人到另一個世界去了,什麼也看不見,怕再也醒不過來了。”艾瑞就脫下一隻自己的球鞋塞到德斯特懷裡:“抱著它就不用怕了,你想要是到了另一個世界怎么還會抱著艾瑞的臭鞋呢!”
艾瑞將一隻像小小船一樣的皮鞋輕輕放進了緩緩流淌的密西西比河……
看過這部影片,不免為這個悲情故事唏噓感傷,也為兩個孩子的命運和真摯情感動容落淚。然而深究,對於這部電影,我的看法是:《The Cure》不僅是一部文藝電影傑作,其嚴肅性更值得肯定。 在這部電影中,自始至終的主角是兩個可愛、天真而又令人扼腕惋惜的少年,但另一個時隱時現的“演員”——密西西比河,事實上一直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背景,更是中心。對美國人來說,密西西比河是美國的“國家思想之父”,任何有關於這條美國第一大河的文學作品(包括劇本),一定體現著思想的痕跡。有理由認為《The Cure》的劇本作者深受了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影響。如果打開馬克·吐溫膾炙人口的《哈克流浪記》和《湯姆歷險記》,我們會發現一條共同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甚至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描述——“他只好出逃,他乘上獨木舟,順著河漂流,並在路上見到了吉姆——一個出逃的黑奴。兩個出逃的孩子一起在密西西比河畔四處流浪,一面躲避著追蹤,一面還要和那些騙子和兇殘的歹徒——他們拆穿騙子“國王”欺騙三姐妹家產的騙局,結果被壞蛋窮追不捨——作鬥爭。”
倘若對美國地理稍加了解,就會發現密西西比河——它發源於美國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岭之中,由北向南縱貫美國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全長3950公里。整個水系流經美國本土48州中的31個州,加拿大的兩個州。全流域面積達322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在美國境內,占美國全部領土的2/5左右。在世界各大河流域面積中,居世界第三位,比中國的長江的流域還大一倍。“密西西比”是印第安人的稱呼,意為“大河”或“眾水之父”。它另一個著名的稱謂就是“老人河”。
顯然,《The Cure》的劇本作者是有意選擇了密西西比河作為影片的背景,因為它是美國精神的所在。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在九十年代困擾美國社會的主要問題中就包括愛滋病、單親家庭和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嚴重缺失等幾大問題。這與美國精神中的獨立、自由、冒險理想進一步的確立不無關係。而這部電影,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些問題。雖然同樣的題材其他影片也時常反映,但《The Cure》,“藥方”的指向不僅是醫治愛滋病的辦法,更是迫切需要美國精神再次回歸的良心發現和大聲疾呼——
這條源遠流長的大河應該甦醒了!